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江华东:注重熏陶感染 培养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5/1/30 11:33:28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此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下面就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用自身人格魅力,奠定人文素养的宽度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住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心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上,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隐性的潜在的影响超越了语文课堂本身。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二、抓文本情感,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面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这外的惊人智慧;《地震中的父与子》表露的是父爱子,子信父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情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1、优化课堂人文环境,这是基础

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心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2、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关键

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空心课”;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

学生从原因的角度,从表现的角度、从后果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越的,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受到邱少云的坚如磬石、勇于自我牺牲、超载肉体、超越生死的精神熏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 感化。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提升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多肯定、多鼓励,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在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肯定和鼓励。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和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作者:江华东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浔南分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