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丹萍:注重阅读 轻松习文
发布时间:2015/1/30 11:36:15
阅读理解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主动阅读,轻松理解课文,学得开心,教师也教得轻松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做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才能具体落实这个要求?个人认为:若想达到这个要求,首先需读懂文章,这便是关键所在。我校语文教研组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话题展开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以下策略贯穿于课堂中,累积了些许经验:
一、培养预习习惯,初步感知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便是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我便会将预习要求布置下去:
预习要求第一步就是“读”,俗话说:“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新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但并不是只是简单地将课文通读一遍即可,初步感知课文要求是: 读通课文,知其大略,是初步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要读通课文,需要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生字、词、典故以及背景材料等,达到知其大略的程度。因此,我要求学生读第一遍解决所有生字词、标段落序号;读第二遍,读出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用喜欢的符号做上标注,标出疑难的地方;读第三遍,初步感知课文,解决浅显的问题,留下较为深奥的疑问,带着问题听课。
预习第二步即是“写”,为每个生字组两个词并写在生字表旁;运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将生字在该篇文章中的含义分析并抄写在笔记本上;画出精彩语句,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预习第三步,回归“读”,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整体感知具体课文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预习第四步,便是“说”。这边的说,便是反馈。很多学生预习时往往囫囵吞枣,大致浏览课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便会发现,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都要愣住老半天,再次翻找课本方可回答,这便是预习不到位,效果不佳的结果。所以,在我们班我采取反馈的方法如下:预习作业布置后的隔天,我便利用早读时间,随机抽查部分同学的预习情况,请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哪种情感;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给老师谈谈吗;预习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她(他)是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一点,你能给我分析分析吗?等等,紧扣文章内容的问题,可以很好检阅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我还采用了制作问题卡反馈,让学生在盖上书本的基础上当堂回忆课文的内容,并及时表扬、奖励完成质量高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如此这般,学生自然而然重视预习,使得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自然水到渠成。
二、利用电教媒体,形象读懂课文
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读懂课文。如学习《我有一盒彩笔》一课,我通过让学生观看难民的图片,激发潜藏在孩子心底的同情心,让孩子将心比心地去感受难民的心情,引导孩子读出感情,并通过图片感悟词语“饥荒”;除了难民图片,在学习海底宝藏时,同样也让孩子通过课件去认识海底宝藏,让学生了解到,海底宝藏除了他们熟悉的动物、植物资源,还有煤、铁、石油等矿场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该环节的设计,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两个重点、难点词语。教学《瑞雪图》时,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让闽南地区的学童形象地感受下雪时的壮观奇景,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效果。
三、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每篇课文都是由词、句、段组成的,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句,以点带面,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且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我在指导读懂课文时,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朱鹮飞回来了》是一篇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讲述了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层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揣摩,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从而感受到科考队员以及乡亲们对朱鹮的珍爱。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指导学生围绕“苦苦”这个重点词语展开理解,让学生体会科考队员以及伙伴们为了等候朱鹮克服了哪些困难,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夏季时分,蚊虫袭扰时的感受,学生吐露心声,如此一来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自然“苦苦”的表达效果跃然纸上。教学第十四自然段时,通过动画模拟再现科考队员照料小朱鹮的场景,从而理解词语“悉心”,接着让学生再来读一读14自然段,学生轻易便能体会到人们对朱鹮的珍爱呵护之情。
四、体验感情朗读,领悟品味课文
语文课需要书声琅琅,需要学生用心去读,朱作仁先生也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在执教《美丽的彩虹》一课时,我注重读的教学,学生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发挥其创造潜能,首先,我采取了多种的形式读(1)选择精美的彩虹图片,创设情景读(2)男女生PK读,创造氛围。(3)男女生分别读,分角色读。(4)模仿读。其次,在读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我结合读课文,创设了以下几个活动:(一)如果是你从彩虹桥上走过,你会想去哪里。(二)看彩虹图片模仿课文的句式向彩虹提问题。(三)你觉得彩虹像什么?
所以,指导课文理解时,我们应抓朗读,促理解,悟情感。
五、做好摘录笔记,内化吸收课文
摘录并不是抄,而是有选择的写下来,因为“选择”所以学生在摘录时就必须对摘录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品析比较甚至归纳概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我提倡学生在课文精讲完后再进行该项工作,这是便达到了复习的作用,教师也不用有学生回家后无自觉复习的困扰。
总之,要想轻松教学,需着眼于阅读,而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便是一个最佳的途径。
作者:佘丹萍
学校:晋江永和镇重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