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周衍宗:与作者分享文本的意境之妙

发布时间:2015/1/30 11:43:29

 

摘要: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了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材中,不乏意境浓郁的文章。如果每一堂语文阅读课,教师能成功地与学生息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轻松、优美的意境中,享受文本意境之旅,是件多幸福的事儿,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关键词:文本  意境  语感  分享

 

阅读教学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当前,许多阅读教学课还看不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教学,导读仍唱主角,以问答串联一节课。学生很被动,不知教师为何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来的,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往往扼杀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养成了等待问题的惯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话教学似乎成为一句空话。叶老认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师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才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四方真正对话的前提。引导学生入境,以下方法很适用。

一、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交的活动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一起进行一趟意境与心灵之旅,首先得有动力之源——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各式各样,如创设悬念、参观观察、表演、实物演示、异向思考、以旧引新,以及用音乐、图片、故事、诗歌、谜语等,但要因文制宜,因人而异。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边播放威尼斯奇异景色的录像,教师边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威尼斯的街道之中,把神秘而陌生的威尼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并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

二、思路引领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佳境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课文思路,走此路的大多是文质兼美,意象鲜明,结构清晰,层次井然的文章,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学生很轻松就能进入佳境;二是教学思路,走此路的大多是文章内容、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在时空、体验上相差甚远,文章线索不够明确,意象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适当引领。

如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作者描述了与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了静态的大榕树和次日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课文文质兼美,动静结合,节奏有序,韵味十足,词句精妙,情感充沛,笔触细腻,简洁洒脱,把树与鸟的依存融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成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展示于读者的眼前。本文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极易投入进入作者心中的“世外桃源”。

又如叶圣陶的《荷花》也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本文是按沿着观赏荷花——变成荷花——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朗读第一部分,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朗读第二部分,仿佛看到作者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成为了一朵荷花。作者在变身为荷花中突然转换了描写的角度,把自己从一个旁观者变为荷花中的一员,别有一番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显然,作者置身于园内,心醉于花中了。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细细赏析,轻轻读之,仿佛读者已不再是读者,而是变成了作者,继而变成了观赏荷花的人,最后变成了池中荷花一朵。

再如教学《村居》这首诗,其中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诗,单靠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含义,更难以入境。若是用动画、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柳枝被风吹过轻摇慢晃,飘拂不定,最后宛如微醉一般轻飘,再来引导:树枝飘扬不定像什么?是柳枝醉了吗?实际是谁醉了?为什么醉了?可见怎么心情怎样?层层解剖,步步诱导,渐渐领悟,诗情画意般的春光图便浮现眼前。

三、唤醒体验

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有些事物,在时空上与学生差距较大,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如果只凭平面的定向的单线灌输,学生很难入境。这时,便需要采用想象、揣摩、假设、了解背景等方式,设身处境地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去体会。

如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如果没有感知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随行8天,走了三四百公里,是很难理解“山一程,水一程”才到山海关的艰辛;没有关内喧嚣、繁华和安逸的生活经历,对“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的感触就不会那么荒凉,那么寂寞。整首词辞句流畅,跌宕起伏,意象空间辽远。为了让学生入境,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做了诗意般的经典引领:以读,理解身在征途心系故乡的望断关山万千重;在舒缓的《琵琶语》音乐中,引导想象纳兰性德的家乡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让学生瞬间欣然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师再引导学生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知道了“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字字声声化作《长相思》。课虽毕,但学生入境深,情未了,久久在回味。

再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一句话:“她们俩(小女孩和她的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学生不易理解:人怎么会飞呢?“光明和快乐”指什么?“哪没有……,没有……,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那些穷苦的人们都不去那儿?人是没有灵魂的,书中怎么说有呢?我便引导导学生联系安徒生和他的母亲曾经贫困不堪的生平,领会作者的心境。认知当时社会的无情,体会小女孩的悲惨,进而产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四、朗读感悟——情境相融

叶圣陶说:“阅读总得‘读’,对于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或片断,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再适当加上停顿、快慢、轻重、高低和点音、颤音、泣诉、拖腔、哭语和拟声的运用。“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马卡连柯语)自如时,就是一位语感高手了。

现在,真正意义上分享式阅读的课堂很少见,教师们不管问题的价值、阶段与时间,上课往往问个不休,以问答串联一堂课。不敢大胆发动学生去读、去想、去写、去议、去争、去辩,学生个性阅读体验不足。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对《匆匆》一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榜样。

著名学者姜广平说:语文教学法是一个文化走向学科的教学。教师在学习者面前剖析创造性学习历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启迪、点化与滋养。但愿教师与孩子能共同步入文本意境的殿堂,倾听粗细缓急的呼吸,触摸强弱快乐慢的脉搏,欣赏多姿多彩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华东师东大学出版社

3、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衍宗   

学校:南平市武夷山市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