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英:发现需求 满足需求 扩展需求
发布时间:2015/1/30 11:48:35
摘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其间必然会不断产生许多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需求 差异 多方位 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产生许多学习需求,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一、课始探需求,促进教学生成
上课伊始,面对一篇全新的课文,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总会产生各种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自然就形成了各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认识上的需求。比如《 争吵 》一文,在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作预测性质疑,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我顺势和孩子们一起对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最终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争吵?(2)他们是怎么争吵的?(3)争吵的结果怎样?(4)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能学到什么? 这么多的问题,我认为第三,四两个问题最能反映课文的重点,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我就选择它们作为学生深入研读探究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目标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从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抓住即时需求,调整教学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会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预测学生认知需求的走向,由此预设出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不应该回避和搪塞,而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问题、想法,及时调整,重新组织教学,让教学沿最佳的轨道运行。如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孩子提出质疑:“从插图上看,小庆龄家还是比较富裕的,她为什么不让父母找个仆人到小珍家去,告诉小珍自己有事,让小珍改日再来?”这个问题虽显唐突,却又有研读探究的价值,解决了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会促进学生对小庆龄美好品质的深层认识。于是我暂停了原有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最终形成统一认识:庆龄是个守信的孩子,更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她绝不会为了那份期待去撒谎欺骗自己的好友,违背已有的约定,而小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也随之更加凸显出来了。
三、针对需求差异,设计课后作业
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有意识地依据学生需求,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练习,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知识需求也有所不同,教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弹性的梯形作业,留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差的学生吃得了。如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后,我根据学生的需求差异,设计了以下三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
b、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c、比较:《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同样描写乡村生活,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着说一说。
这三项作业,难度逐步提高,分别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 多方位满足需求,体现语文的丰富性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上。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引入情境之后被激活,表现为学习上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参与的意识。如果教学中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刻板、枯燥,学生刚刚被点燃的兴趣火花就会被熄灭,让教学活动处于被动的境地。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生字时,对个别构成复杂的字,我会习惯用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忆。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且跃跃欲试,也想为繁难的生字编个顺口溜,与大家共同交流。有位学生就为生字“秉”编了这样一段:“千字不像千,巾字睡中间,八字分两边。”原来,他把“秉”分成“千”、“巾”、“八”三个部分,而且十分形象地让“巾”睡下来,让“八”分开来。这样的编排不仅合理,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课外,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编的顺口溜整理一下,以开展猜谜活动、出班级墙报的方式展示出来,掀起了一股学习生字的热潮。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单纯的听说读写训练只能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学生的感官是丰富的,他们的需求也不会如教师所愿,只是听、说、读、写。他们更希望语文学习是多彩的:能画、能演、能唱、能跳……让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展示出来。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关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动词“触”、“变”、“巴”、“拉”、“紧贴”,再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设计出了不少能表现爬山虎往上爬的形式,而我最为欣赏的则是以身体为“茎”,以伸直的手臂为细丝的表演方式。先以手指触墙面,继之手掌贴墙表示“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手臂弯曲,身体随之贴在墙上,表示细丝“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如此表演一番,爬山虎如何往上爬的过程就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了。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如在学习古诗和要背的段落或文章时,开展背诵竞赛,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的记忆力最佳。上复习课时,可将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组成几个竞赛单元,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延伸,扩展需求
学习的天地是广阔无边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会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消逝。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及其发展等,查阅有关资料或布置相应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扩展他们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总之,学生的认知需求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深入了解,积极地尝试,才能为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强劲的动力。
作者:周柳英
学校:福州市中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