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发:积累是写好作文的聚宝盆
发布时间:2015/1/30 11:56:17
摘要:作文是语文科的重头戏,要让学生轻松写作文,写好作文,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积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其次,指导学生积累多种素材,包括格言警句、古诗、俗语、谚语、歇后语、课内外的好词佳句等。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化积累为运用。教师可以这么做: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改;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就大张旗鼓的表扬;循序渐进,由句到段,再到篇。
关键词:意识;素材;运用
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我就一直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语文无非就是字、词、句、段、篇五部分。可这五部分中,最让我烦心的是篇,即作文。刚毕业的那几年,每每我上作文课,分析完作文的要求后,让学生写作文。教室里总是“唏嘘”一片,有的说:“老师写不来。”有的说:“老师写什么?”有的则干脆把作文书搬出来好几本,聪明的同学还会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要求的来进行模仿。应付了事的则不管三七二十一,闭着眼睛瞎抄一篇来给我。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总是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是啊,作文对学生而言,确实很难,那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让学生觉得作文也是件可望也可及的事。后来,我找到了一条路子,那就是重视积累,这条路子让我觉得学生对写作也渐渐消除了之前的那种恐惧感。这还得从那次指导写作文说起,一位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写完《我喜欢的美味》的初稿后,我大发雷霆,把他训诫一番,说他上课就不听,作文的要求都没听清,更没写出。我告诉他,要写出你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还可以写一写你吃美味时的有趣经历。结果,他交上来后,还是不尽人意。之后,我就坐在他的边上细心辅导。那位学生,他写的是《啤酒鸭》,其中有一段他写自己吃啤酒鸭的经历:“吃啤酒鸭吃多了,脸红红的,头还晕晕的。……”后来,我告诉他,要把自己吃啤酒吃多了的感觉详尽又具体地写出来,那样,别人看了就会对你所介绍的美味有更深刻的感受。可以把你吃啤酒后,脸红红的,写成像位关公似的。这样,既形象又引人入胜。后来,这学生一改,加上具体的描写,我觉得还真不错,作文的效果更是天壤之别,才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积累。他改后的作文是这样的:“我记得第一次吃妈妈做的啤酒鸭的时候,我感觉鸭汤很好喝,我就把鸭汤喝了一大半,害得我喝汤喝醉了,一下午都在家里睡觉。醒来的时候,感觉脸上热热的,我一照镜子吓了一大跳,我的脸红得跟关公一样。这一次教训我记得很深,从那以后,我每次吃啤酒鸭的时候我都不敢多喝一点汤。”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跟关公一样。”但这背后的启发可不简单,我琢磨着,要是学生不知道关公的这段历史,又怎么让学生打这个比方呢?从这次以后,我就坚定决心,一定要让我所教的学生多积累,多看书,走出作文这条他们所认为的“羊肠小道”,让他们渐渐爱上写作,迈向作文这条“康庄大道”。正如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所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让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课文,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来补足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伟大的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训强有力地说明了,多读书、多积累对学习、尤其是对写作是多么重要啊!
一、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这说明了,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来源于点滴的作为。我想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那迫在眉睫的事就是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于是,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平淡无奇的学生作文,投影在大屏幕。然后,再把这些作文加入一些格言警句等意境优美、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不变,做一个纵向的对比,让学生重新赏析。经过反馈,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后面的这些作文。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为什么后面的这几篇作文就能更胜一筹呢?”学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都点到了要害:后面的作文有格言警句,有可圈可点的优美的句子,也就加重了作文的分量,加深了作文的内涵。如我的一位学生在写《冬景》的作文中,在我没辅导之前有这么一段话:“虽然冬天很冷,很多树木都枯萎了,感觉去没有生机。但是,下了一场雪之后,那可就不一样了,白茫茫一片,好看极了!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看了她的作文,我告诉她,边塞诗人岑参写了一句形象生动的描写雪的诗句,把这句诗引用上,你的作文会添上不少光彩。于是,这孩子把这句诗引用到作文中:“虽然冬天很冷,很多树木都枯萎了,感觉去没有生机。但是,下了一场雪之后,那可就不一样了,白茫茫一片,正如岑参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好看极了!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你看,作文经过这么一改,是不是优美多了呢?
在以后的作文评改中,我总是对这样有运用积累知识的作文以更高的评价与鼓励,并经常把这些优美的作文作为范文,给了学生正面的榜样力量。渐渐地,班上的学生积累的意识加强了,作文中啰嗦的句子少了、平淡无奇的句子少了。反之,作文中能不时冒出些含义深刻、能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句子。孩子们肚子里的“墨水”多了,自然就不惧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也会感到得心应手。
由此说来,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是所有语文老师不容质疑的一件事,也是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这件事,语文老师必须做,而且要长期坚持做。只有长期坚持做,才能出成效。
二、多种素材的积累——写好作文的必要准备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记忆的黃金时期,这时让学生大量“吞咽”积累,必将对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大有帮助。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1、积累古诗、格言警句
这个学期,学校安排我负责“每周一诗”与“每周格言”两大板块,我就很好地利用起了这两大板块,每周围绕一个主题精心选择五到六句格言,古诗也尽量选那些包含有名句,但学生未学过的,每周一更新。如关于理想的格言: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葛劳德; 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4]……古诗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 [5]这些格言警句与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积累,而且也可以教育学生,让学生从中悟到人生哲理。
每周抄写在黑板上的格言警句与古诗,我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抄到自己的“采蜜集”里,并于当周向各组组长背完,每周一的早读课,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统一背诵,并进行个别抽查。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采蜜集”里的内容增添了不少,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的脑子里的积累更是充实不少。在平常上课时,需要谈课文给自己带来什么启示时,学生能很快想起名言警句,准确恰当地概括课文给自己带来的启示。记得我在教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时,学完诗,我问学生:“读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有的说:“我懂得了‘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有的说:“我懂得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我懂得了‘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我懂得了正如鲁迅所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去读世间这部‘活’书。”……看来,积累格言警句的作用还真不小。学生既然在口头上会说、会运用了,教师在指导写作文时,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自然会给学生写作文带来促进作用。
2、积累俗语、谚语、歇后语
俗语、谚语、歇后语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很具哲理,耐人寻味。恰当地运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可使语言风趣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为此,每周我定一个主题,或俗语、或谚语、或歇后语,明确了方向,就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收集与积累工作。每周还利用周五早上的早读课,对本周收集来的知识进行“大练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试着运用这些知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所收集来的句子的记忆理解与灵活运用。学生的活学活用的本领,更是堪称一绝。如有的学生说:“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正是‘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哪有不受气的。”还有的学生说:“你们俩再这样争吵下去,不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想学生在这样的句、段中学会运用,再让他们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也就不成问题了。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如谚语、生活中的精典用语等,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3、积累课文中与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
其时,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篇最美、最好的范文,它们不仅写作方法独特,而且文辞优美。至于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在上课时,边讲解边渗透写作方法,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围绕着这种写作方法进行现场小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可是对于好词佳句,则非积累不可。每上完一篇课文,我必会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好词每词抄两遍,抄后还要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词进行造句。好句摘抄下来,要在后面加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你对这句好句的理解或感受,或是品评句中用得好的字、词,或是说说用了什么令你称赞的写法或修辞手法等等。训练了一学期,已初见成效,学生在习作中也能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更有甚者,还能对别人的作文提出有针对性、有见解的修改建议。
三、变积累为运用——写好作文的关键步骤
1、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改
学生积累来的知识,如不加以运用,就如一盘散沙,难以成形,如果加入些水、胶等,就能塑造出各种精美的造型,如宝塔、器物等。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多种渠道让学生多说、多练、再多改,就如给沙加上水、胶。这样,学生积累来的知识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比如可以在课文教学、口语交际课、习作课 、早读课等多种渠道上,让学生多说、多练,教师再加以指导,纠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就给了学生一个正确的参照。学生在习作中也就不仅做到了会用积累知识,而且用得很恰当。
2、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就大张旗鼓的表扬
教师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习作,不要一目十行。一旦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就不要放过,反而要大张旗鼓地表扬,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在作文中圈点出,写上鼓励语,在讲评作文时,在班上把他的这个“闪光点”大肆“炫耀”一番。这样,不仅会长了该生的自信,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更会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开来,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地向她学习。我想长此这样下去,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也会蔚然成风。到那时,学生已把要我积累的意识转变成了我要积累。这样,作为学生,也不用一看见作文,就咬着笔杆、托着腮帮,无从下手;作为教师,也就不用愁教不好作文,你说何乐而不为。
3、循序渐进,由句到段,再到篇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不要心太急。可以从小步子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先让学生在一个句子中学会运用,再试着在一段话中运用,最后指导学生在作文的合适的地方使用,这样把难度分解了,学生也就能活学活用。
作文是语文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要想学生轻松地习作,作为教师,除了要教给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多积累,让学生在大脑这个“仓库”里多存放一些储备知识,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境,随时调用需要的储备知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感觉笔走如飞,笔下是妙语连珠,写出的文章更是博采众长。这样,也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给学生灌输强烈的积累意识,真正做好积累,为作文所用!也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轻松地教好语文中的老大难——作文。
参考文献:
[1] 张庆,朱家珑,六年级上册《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2] 荀子《劝学篇》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整)
[4] 格言名言·理想与人生(之3)
[5] 李商隐《登乐游原》
作者:周洪发
学校:南平市武夷山市上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