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娟: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师生交流
发布时间:2015/7/8 10:53:15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在这一个传导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也要讲究自身在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并把提问向生活延伸。
关键词:提问 参与 意识 优化 有效性 延伸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提问也是创新的开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1、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问、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许多大人看来不用解释的问题在孩子心目中却是难以理解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与学生角色平等,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题,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窗口,通过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有利于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愿望。比如学习《葡萄沟》一文时,在学生读懂了课题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学生会问:“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有些什么?”“为什么叫葡萄沟?……”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来优化课堂提问,以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启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是这样进行的:先向学生讲述一种情景:在春秋时,齐国派了一位使臣出使楚国,因为这个使臣个子矮小,楚王就针对他身材上的缺陷,要他钻狗洞进城,百般刁难,最后甚至侮辱了他的国家。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使臣,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和反击呢?
2、把握提问时机,力求新奇。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在揭题时预想设问,鱼总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巧设悬点,欲扬先抑。
提问还要力求新奇,所谓“新奇”,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所以,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的,可是,你们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乌鸦是不是很聪明呢?”又如教学《坐井观天》后,我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有的认为没有跳出,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有的认为跳出井口,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3、注重提问技巧,激发想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太难会使学生感到困顿迷惑,太易则又常常使课堂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中和点,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文到最后我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应向生活延伸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提问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质疑。把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提高学生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提问的主人。
总之,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提出问题、激发思考的信息双向交流。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进行课堂提问。
作者:高梅娟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上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