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蔡美英:重视课堂实践教学 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

发布时间:2015/1/30 13:59:45

 

摘要: 语文教育来自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应用,把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才能保持教育的本真,在课堂中依托文本,通过实践与应用的渠道,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开发智力,熏陶性格,培养个性,以达到求知育人并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实践, 技能训练,能力培养

 

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回归到语言的实践与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论述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在大量的实践中更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以为,作为主渠道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走实践之路,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

一、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参加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更是铭心刻骨、终生难忘。要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学习 方法(经验)。学会学习就是掌握学法、用法自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和方法”,即要求我们以教材为例子、为载体,在老师诱导下,悟出学法,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掌握学法,完善充实学法,从中得到学习乐趣。《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传统课文。文中那个小女孩“她为什么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在火柴的亮光中好像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自读课文,理解下面的内容:小女孩由于极度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终于忍不住擦燃第一根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仿佛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东西,火柴一灭,什么都没有了。老师及时诱导,“大家刚才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不难体会到学习方法在于根据问题读文,悟出提问题也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方法。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运用学法学习下面各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自己亲身实践中,学生体味到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心里的愿望及在那个社会里她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道理,体会到童话作者的叙述顺序及表达方法。对老师而言,长文短教,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在实践中开发智力

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听、说、读、写、议,只听不想,只读不想,只看不想都是不足取的。古人所说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1、看一看。看是思维的前提,观察的手段。课文内容,课文中的插图、自然景物,先看后想,先看后说,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说一说。说属于语文四项基本功之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常说能锻炼胆量,才能不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口语交际课、作文课、讲读课要说,即使是写字课也要说,多说、常说,才能喜欢说,不断提高说的水平、说的能力。

3、读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练才能读出语感、读出感情。

4、想一想。想一想是发展思维的基本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要创设情景,巧设提问,要允许课堂中有沉默,只有在沉默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积极状态,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猴子下山》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事。作者写作意图很明显,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可这位教师并不满足这个答案,对小猴子,你们有没有不同看法?课堂立刻鸦雀无声,短暂沉默以后,突然一位学生立刻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假设小猴子能逮住兔子,比起玉米、桃子、西瓜岂不更有价值?”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如张文质老师说,《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教了几十年,这一课他听了几十遍,就没有一位老师启发学生想一想,乌鸦满身乌黑,模样凶恶,世上没有人赞美过它,狐狸是赞美它的第一人,乌鸦尽管丢了一块肉也是很值得的。我县的一位老师为学生设计的作文开头更有新意:第二天,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又站在树枝上……

5、画一画。画就要动脑、动手。这里的画可以是画出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也可以指简笔画。让简笔画进课堂,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有利检验思维的正确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詹天佑》一文在描写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采用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中部凿井法”,老师采用读课文,画图的办法,体会到詹天佑的首创精神。又如《蜜蜂引路》一文,让学生读文,小组作画,画出列宁住处、养蜂人的花园、房子、蜜蜂,不仅化难为易,还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总之,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动手画画能引发学习兴趣,让抽象思维变为具体感知,这样做对开发学生智力大有裨益的。

三、在实践中培养个性

古人说:“行成于思,毁于随。”从众心理,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无独立见解,无独立个性乃学习之大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个性特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自己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工作不同于机械化生产,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不同,内心需求也不一样。对学习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传统教学正如“齐唱一首歌”,“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正如一个紧箍咒束缚着学生的脑袋,压抑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避免这一状况发生,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默读、轻声读、边读边画、高声朗读,方式有异但殊途同归。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不必追求内容完整。”如《桂林山水》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基础上,可允许学生自选“山”或“水”的内容学习,你喜欢桂林的山,还是喜欢桂林的水?请你说说理由,在交流讨论中,说者各抒已见,听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作者:蔡美英

学校: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