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金莲: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策略浅探

发布时间:2015/2/2 10:31:10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教材学习的内容多, 配备的课时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预习显得犹为重要。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如何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然后运用评价强化预习效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便适应今后的学习。

关键词: 预习单  有效指导  评价  预习习惯

 

预习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第一餐”,不应该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预习是一种铺垫,它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让学生做有效预习,才能确保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有效预习呢,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设计预习单,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教师的预习作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预习单,是教师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预习题,因为预习题是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出现, 所以称为“ 预习单”。

预习单的一般构成:字音字形、课文朗读、脉络梳理、课后问题、学会质疑。笔者在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每一篇课文的预习单,因课文内容不同,所以设计的题目要求也不同, 但是基本都包含“生字字音字形、课文大声朗读、课文脉络梳理、课后问题的提前思考、质疑”这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组成的预习单主要是针对中年段学生设计的,因为中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自学生字的能力,认真读准课文也不是难事,关键是大声读做不到,所以在预习时重点提出要大声读,读得让自己听到,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在哪里,才能及时纠正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地方;中段的学生,课标明确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不是靠读了几遍后,随口那么一说就能概括出来的,是需要层层递进,铺路架桥后才能水到渠成的:首先要理清课文的脉络,找到重点段, 概括出每段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炼出正确的主要内容;至于课后问题, 编者的编写意图就体现于此,所以要在听课前对这些问题略作思考, 听课才会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质疑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怀疑”的意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需要拓展阅读的课文, 笔者往往会在预习单上主动提供资料, 学生只需认真阅读就可。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老师在包办代替吗? 为什么不趁此机会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倒是认为,开设了信息课,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已经具备,此刻,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 我们所需要学生做的是认真阅读补充资料, 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这样一个人提供资料可以帮助50 多人节约时间,笔者认为是属于高效低耗的行为。

教师除了针对课文设计预习单,提出预习要求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预习的常规要求,如:读, 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查, 查出生字新词的意思;划, 按意义划分段落;思,思考课后提出的问题, 做好回答的准备。学生在掌握预习的常规要求后,假如到了高年级,教师没有设计预习单, 学生也会按预习的常规要求主动学习。

二、有效指导,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1. 丰富预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 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比如,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 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2.“五字” 预习法。即: 看、查、读、划、想。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看—— 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心理学表明: 目标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新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前都安排了预习提示或导读, 课后都安排了思考题, 这些内容的安排, 既体现了课文的重点, 又提示了课文的学习途径。预习时, 应让学生先看看这些内容, 让学生做好带着问题读书的准备,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 预习时注意力就会更集中。

查—— 包括让学生查阅课文作者情况, 如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 查阅课文中的人物情况,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物; 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以便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有了这样的“查”, 就为后面的读书理解作好了铺垫。

读——就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遍数可不作硬性要求, 应让学生视个人情况而定, 读通读顺即可。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把生字新词、多音字、好词佳句、重要内容、自己疑惑的问题、文章段落等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记忆。标记的符号很多,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而用, 只要突出重点, 划得明显, 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 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教师也可提供一套简洁明了的标记符号, 供学生用于标记不同的内容。实践证明, 一圈一画的方法, 学生方便实用, 长此以往,能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想——这是预习课文的最高层次。学生对所读的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试着思考并解决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思考中提出的问题。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题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穷人》一课中,为什么用“穷人”作为课题? 《荷塘月色》一课中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件自己遇险的事?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习时, 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 证明已把课文学得差不多了。就算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也会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以解其心中之疑惑。

三、检查与评价,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激励性的鼓励,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关于预习检查的方式,教师也要灵活掌握,可以在课内通过提问来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如预习《示儿》这一课,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查,以小组长为小老师进行检查,以教师为总教练进行评价。一般说来,每堂语文课,笔者都会留出一定时间,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字词听写、连词听写、句群听写,检测学生音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通过小组汇报,预习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集中难点、亮点(课文精彩之处),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如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认读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提醒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造句。再如,在讲读课文时,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讲得特别精彩,教师就着重评价,肯定他: “预习时书读得真仔细,读出自身的体会。”“你的课外资料用得真好,为大家做出了榜样。”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所有这些都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每课预习本子上做得认真,该生就能加5分,每次课堂检查反馈时表现出色,可当堂加5分。这样一单元结束,哪个小组累计的分数最多,该小组就被评价为“优秀学习小组”,并适当奖励。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思考、揣摩、归纳、体会,自会形成一种悟性,这不仅对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都是极有帮助的。所以,教师抓好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让预习有效,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作者:许金莲

学校: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