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阿松:加强朗读指导,领悟文章主旨

发布时间:2015/2/2 10:45:50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语文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扫除障碍,做好朗读准备

想要读通、读顺、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朗读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字或词,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老师、同学等方式,做好朗读的准备。

二、不厌其烦指导技巧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比如停顿、重音、语速和句调等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基础上,还要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与技巧。

1、提出明确朗读要求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说话大胆,发音准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大方。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进行迁移性朗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学生对学校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而且开阔视野,陶

冶情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处理好重读、轻读,注意轻重缓急,恰当地表达感情。注意停顿,学生注意了停顿,自己可以边读边想。同时,恰当的停顿还可以加强语言

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书速度的快慢,太快不利于思考和理解,太慢影响感情的表达。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情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没有理解的读是“小和尚念经”,读出理解是朗读更高的要求。小学的

思维以形象见长,如何指导学生读出理解,教师只有结合感知形象过程,学生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从而读出语言的意思来。如教学《穷人》一课,在品读重点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

他受的了……”一句时,就做到了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形象感知中,提高朗读能力。

(生齐读重点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她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且养五个孩子还是勉强的。

师:她说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你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哪个自然段的描写告诉我们他们养五个孩子很困难?

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你们赶快找找,哪些词语看出他们养活五个孩子很困难?

师:托尔斯泰不愧为文学大师。在课文一开始就通过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的贫穷,桑娜怎能不担忧呢?希望大家把这种担忧读出来——

生齐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准确生动地说出了朗读的感人力量,在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后,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学生读出了自己对穷人桑娜的担忧和同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四、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升华

如果说有理解的读是让学生得“意”的话,那么关注语言特色读出情感的读则是得“味”的读。相比之下,得“味”的读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广泛应用。这样的读不但能让学生品得文章的真味,更能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奠基。如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感受排比句表达的强烈情感时,采用的是带领学生不断品读语言特色再练读的方法。如此,学生既读出了“味道”,又积累了语言。新标准也非常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所以然不知道之所以然。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针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正视学生朗读的差异,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当然,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老师一人说了算,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实施教师评价学生、学生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这样不仅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权,充分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有效、恰当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作者:林阿松

学校:漳州市长泰县林墩中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