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乐学落实,课堂有效
发布时间:2015/2/2 11:27:08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乐于学习,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乐学 有效
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然而,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发现把教学歪曲成了对学生进行应试的训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校生活枯燥单调、师生关系不融洽,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学生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装知识,被动地与枯燥、呆板的机械作业和伴随的考试打交道,因此,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从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针对上述弊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一定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由苦学变成乐学、由学会变成会学,并且能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还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童年。现以低年段的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一、精彩的导入,创设乐学的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新课的开始都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前导入应设计得非常科学。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群小蝌蚪,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老师让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学生齐声说道:“小蝌蚪!”。老师借机引趣导入:“小蝌蚪一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它多想妈妈呀!我们现在就去帮他们干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找妈妈!”这样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教学《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一上台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问学生歌中唱的是谁?学生都能说出:“雷锋叔叔!”我借机说:“是啊!雷锋叔叔做了一辈子好事,他已经去世多年了,可书上却说雷锋叔叔和我们怎么样呢?”学生高声答道:“在一起!”老师再激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样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再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首先亲切地对学生谈起自己游览黄山的情景,把自己拍摄的黄山奇峰怪石优美景色的照片带到教室,与学生一同欣赏,学生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听讲,学习时热情高涨,置身于教师所描绘的场景中,在迫切希望学习课文这种兴趣驱使下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二、灵活的教法,激起乐学的欲望
快乐学习课堂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教学中,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就会疲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减弱。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方法,可运用快乐、新颖又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
1、快乐识字法。
识字教学是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使原本枯燥、乏味、单调的识字教学课堂充满无限活力与乐趣,读(读字音)、说(说字形)、演(演字义)、画(据字画形状,如根据“网”字画一张简单的图)、拼(拼字游戏)、猜(猜字谜游戏)、做(做动作)、编(编故事、编儿歌、编顺口溜)等灵活、多变的识字方法的巧妙运用,学生们既能做到口眼手脑并用,自主参与识记汉字的过程,又能真正体验到由于认识了未知的东西而感到的高兴与满足。
2、化文为画法。
不光“诗中有画”,文中也有画。低年级课文中的许多文章,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画。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小竹排画中游》、《春风吹》等。因为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如果一边读课文,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3、快乐表演法。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情节生动而又浅显易懂,可采用“课文剧表演”的方法,既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学到本领,又愉悦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通课文以后,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人一组,分别扮演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和兔妈妈。先让学生各自认真读课文,再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表演,课文怎么写就怎么演,可以互相讨论,想想怎么演才像,特别是对话、动作和表情。接着让学生离开座位,各小组找地方排练。此时,同学们惟妙惟肖地练习表演,有的互相指正,有的还拿着书,读读、演演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之后,请几组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们有没有根据课文里写的来表演。就在大家的评议过程中,我可以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相机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评、指导,这样演演、评评、读读、练练,学生不但把知识学得扎实,活学活用,而且课堂上充满了欢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处于兴奋状态,各各竟先登台,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这种“课文表演”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手段,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它是一种动态过程,满足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既学得积极又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4、多媒体阅读法。
《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课文适宜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声、光、像的综合手段,让学生从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中及其自然地自主进入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除外,还可以用“分角色朗读”、“讲故事”等方法来实施愉快教学。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灵活地运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愿望,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三、课外实践,培养乐学的习惯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发展学生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措施。课前要努力发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上除了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外,课后更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结合教材的内容,一、二年级可先后开展自主策划怎么过六一和秋游活动;未来的桥设计、绘画活动;做家务,写感受活动;画自己的家乡、说自己的家乡、写自己的家乡活动;利用树叶做书签、制贺卡活动;讲小英雄故事会活动;争当识字大王、自制识字课本、识字小报活动;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自然博物馆等语文实践活动。多彩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使学生的个体才能从自我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游戏、表演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乐于学习,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俞忠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4上
2、屠金梅《让语文走进生活》、《宁波教育科研》2006年第二期
3、吴月萍《让每个孩子都扬起头来—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第九期
4、胡利芬《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第九期
5、刘肖春《将“诱惑”进行到底-谈一年级课堂的“快乐教学法”》、《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4上
作者:黄惠
学校:闽清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