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华:创设生动而有效的朗读课堂
发布时间:2015/2/2 11:43:23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目前农村的小学阅读课堂中的朗读指导存在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误区。我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朗读指导中,教师既要关注学情,又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激励的作用,可做到以下几方面: 言传身教,示范读;创设情境,引导读;转换角色,感悟读;张扬个性,体验读;启发激励,评价读。只有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和谐发展,就能创设生动而有效的朗读课堂。
关键词:朗读课堂;巧妙引导;生动有效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自从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朗读教学形式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学生学得既积极又投入:自读感悟;以读代讲;个性朗读……但实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朗读指导走形式,注重朗读的数量,而达不到朗读的实效;二是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了学生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了数遍课文,却难有一得。
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朗读指导时没有从心底里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没有做到指向性的引导。那么教师该如何潜心关注学生,拨动他们朗读的心弦,让朗读教学生动而有效?我认为关键是在朗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激励的作用,只有“导”与“学”有机结合,和谐发展,朗读课堂才能生动而有效。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可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言传身教,示范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朗读教学和所有课堂教学一样,在倡导自主、开放的同时,仍需甚至更需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字正腔圆、富有激情的范读无疑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范读诠释,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上,特等奖得主甘肃省的张艳平,虽是一名女教师,但她的教学语言有一种黄土高坡的豪迈,教学诗歌《长征》时,她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读——气势磅礴,迅速引领着学生进入独特的文本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共鸣,那样一节教者、学者、作者三心合一的语文课,真是令人难以忘怀。许多名师在阅读课上,那清晰、准确、情感真挚的范读都让我们深深折服,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二、创设情境,引导读
引读,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引言的提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化。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安排“引读”,可以把学生带进文本的同时,营造了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福州群众路小学邓心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顶天立地的段落引读设计就很精彩,令听课的老师印象深刻。
在引读前,邓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像盘古那样顶天立地。
师:你这样累吗?(关切)
生:不累!(轻松)
师:如果让你这样在这里站一天,你会累吗?
生:累。(不假思索)
师: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始终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出示:盘古顶天立地的图片和相关的语句)
师:一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
生:(齐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步使劲蹬着地。(学生神情专注,若有所思)
师:十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生:(齐读)头顶着天,用脚步使劲蹬着地。(学生加重语气、情感投入)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生:(齐读)头顶着天,用脚步使劲蹬着地。(学生为之感动,语气激昂)
师: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生:(齐读)头顶着天,用脚步使劲蹬着地。(学生神情激动,语气高昂)
本案例中邓老师没有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只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在学生表演、体会的基础上,邓老师那撼动人心的引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向盘古,走近盘古,盘古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一步步地充盈着学生的头脑,冲击着学生的心胸,加上教师激情的引读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情感。学生的四次朗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原来朗读有如此大的魅力与韵味,它能让人走进人物的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品读邓老师的引读案例,笔者在欣然感叹之余,也得到关于引读的两点启示:
1、细心找准引读点。
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那什么时候需要引读呢?例子中盘古顶天立地,数百年岿然不动,这种毅力、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令人敬仰。仔细推敲以上的案例,笔者认为适合反复引读的句子大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承载着文本大量的信息:二是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三是适合学生集体朗读。找准这样的句子,在某些教学程序之后,教师引领着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既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又能够烘托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感。
2、精心设计引导语。
引读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过程中的引言是不能忽视,要十分考究。以上案例中的引言,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体验、想象中提炼出来,与课文浑然一体,了无痕迹。可见,引言对引读的内容起到提示的作用,学生在老师引言的引导下,能够更为深刻地走进文本。
三、转换角色,感悟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而不断深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带进文本,转换角色,进行角色感悟朗读,也是一种多元解读文本、感悟情感的好方法。福清市城关小学陈钦老师在教学《赤壁之战》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感悟朗读的:
课件出示课文的内容——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在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后,师引导如下:
师:如果你是曹操的士兵,此时你是什么感觉?
学生神情黯淡地回答:沮丧、害怕、痛苦、胆战心惊……。
师:现在请你们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生:……
师:如果你是周瑜的士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学生眉飞色舞地回答:高兴、兴奋、欢欣鼓舞…….
师:现在也请你们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生:……
师:如果你有亲人、朋友在其中打战,你的心情怎样?
生:担心、悲伤、失魂落魄。
师:如果你是在场的观众,或者你通过影片看到这场两军交战的情景,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揪心地回答:沉重、渴望停止战争,呼唤和平。
(此时,在多媒体画面——两军交战、火光冲天中,伴奏音乐响起)
教师激情引读:同学们,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要关爱生命,我们要呼唤和平,让我们要记住这血的教训,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生(齐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本案例的成功在于教师当好了引导者的身份,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联系的,陈老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站在新的高度来感悟文本,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案例中的学生朗读情感并不是老师给予或批示的,而是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自己领悟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便有了不同的读法,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住了课文语言,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感悟情感,学生入境,悟情,融情,升情,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和交融。
四、张扬个性,体验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朗读,还应为学生积极创设张扬个性朗读的空间。如在福清市级展示课上,笔者教学《七颗钻石》一课中——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母亲美好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
课件出示:母亲( )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师:母亲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呢?这里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谁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能绘声绘色地读出呢?
(学生们沉默片刻后,跃跃欲试)
生:母亲病重,又缺水,口干舌燥的,这时会——断断续续地说。
生:母亲生命垂危,没力气,这时会——有气无力地说。
生:母亲为了让懂事的女儿喝到水,她会——关切地说。
生:女儿也爱母亲,不愿喝水,母亲还会——恳求、哀求地说。
生:……
(学生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母亲的这些语气都体现了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儿,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教师给予了肯定。)
师:但在当时情况下,母亲用哪一种语气说最贴切呢?
通过争议,得出的结论是——有气无力、关切。
教师要求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情感。
本案例的朗读指导设计是开放的,自主的,动态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创造性的“补白”,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循序渐进,不仅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也使学生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学生“情动而辞发”,通过朗读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也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上的案例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时,还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要掌握好导的“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迸射出活力。
五、启发激励,评价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积极评价为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通过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诱导、评价,让学生明白这样读是对的,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让不同层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如果学生朗读出色,教师就应及时肯定:“你的声音响亮,字正腔圆,有播音员的范!”“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得准确,还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为你骄傲!”如果学生读得一般,教师也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教师也应表扬其朗读的勇气,还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读多练,朗读水平很快就会提高的。当然,朗读评价中也不能忽视自评、互评的功效,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找出对方的优点,肯定对方的长处,再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提升对方的朗读水平提供帮助。这样找优点的反馈评价是积极有效的,令评价与被评价的学生都沉浸在愉悦的评读氛围中,感到朗读是轻松愉快的,练习有感情朗读并不是一种负担,从而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方式的指导,我进一步认识了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当然,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朗读教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创设生动而有效的朗读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秀菊,《“放”仍需“范”》.福建教育,2006(4).
[3] 邓心,《走进神话世界,感受神话魅力》.福建教育,2005(3).
[4] 丁时辉,《一咏三叹话引读》。小学语文教师,2006(11).
[5] 王丽芬,《 朗读教学一二三》.福建教育,2006(6).
[6] 徐红英,《潜心关注,拨动朗读的心弦》.小学教学设计,2006(5).
作者:周莉华
学校:福清市东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