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漪雯:妙用引读
发布时间:2015/2/2 11:48:38
引读,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或文章的写作特点加入一些说明性、描述性、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从而达到“以引代讲,寓讲于读”的目的。引读是一种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简捷易行的方法,在教学中先由教师引读与课文有关的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词句,再让学生接读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的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听课中的一些所得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妙用引读。
一、“引”在难解处,寓讲于读
难点如磐石,教学中的难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分层解决突破难点等等。阅读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还可以以“读”为基础,以“引”为启迪,学生就能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依赖于朗朗诵读,少了析词解句,以读代讲,寓讲于读,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从而轻松、自然地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白鹅》时,学生对于白鹅吃饭“三眼一板”的特点的理解比较困难,我先让学生通过查词典明白“三眼一板”是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然后设计了以下的引读环节,让学生化单调呆板的解释词语为巧妙灵活的引读方式。
师:白鹅是怎样吃饭的呢?
生: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是呀,它每次吃饭时都是——
生: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第二口还是——
生: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下一口还是——
生: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白鹅吃起饭来真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呀。
学生通过一次次重复读这句相同的话,越读越感到发笑,就好象看到这只白鹅一次次重复的吃饭动作,十分呆板,十分憨傻,十分可爱,同时也自然地体会到了白鹅吃饭“三眼一板”的特点。
再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聋哑青年是怎样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到玉泉边来观察鱼这个内容的理解只是浮于文字表面的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触动内心的体会呢?记得一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这节课,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运用引读进行教学的片段,让学生设想不同季节的星期天,聋哑青年坚持不懈、从不间断,都来观鱼,让学生的体会沁入心灵深处。
师:这是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
生: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
生: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
生: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
生: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二、“引”在关键处,事半功倍
在文本理解的关键处,教师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引读这一良好的朗读情境,把学生带进文本,营造了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以教师的悟引领学生的悟。通过引读,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言感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理解文本、丰富语言、提升素养等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是普罗米修斯在面对宙斯对他的严酷惩罚时始终如一的回答,也是文章的核心句子。普罗米修斯这位希腊天神的英勇无畏,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一句话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仅读通读顺而且读透读到位,我设计了以下引读环节——
师:当铁链锁身,日夜遭受各种折磨的时候,他一次次对自己说——
生: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当鹫鹰啄食他的肝脏,他咬紧牙关,瞪着眼睛对鹫鹰说——
生: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当肝脏长好又重复被啄食,他面对悬崖,对宙斯高声呐喊——
生: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再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如何能让学生走进作者林海音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留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关键。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没法有这样的真切体会,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在“学咀嚼”、“念骆驼”、“剪驼毛”、“谈驼铃”这四个小片段教学结束后,都问一次“已经人到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做这样的事情吗?”,都读一次“夏天过去,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了。”每一次在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故事后问一次,读一遍,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敲击,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童年一去不复返,长大了的成年人再也不会回到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年代,他们对童年的那一份留念自然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样水到渠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引”在动情处,以情传情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传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达到感受课文中心、品味语言文字、升华情感体验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能拥有美丽的宇宙而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在学生感受盘古长时间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的痛苦后,我设计了引读来扣动学生的心弦。
师:盘古知道他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天地又会混沌一片,所以一万年过去了——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盘古知道为了给后代创造崭新的宇宙,他必须坚持住,所以十万年过去了——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盘古心中坚定的信念,所以一百万年过去了——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越读语气越坚定,我知道此时的引读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已经被盘古这种为了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再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诗歌讲述的内容并能动情地朗读后,我设计了引读以升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少先队员的举动为小鸟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师:有了少先队员的帮助,小鸟们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它们大声地说——
生:“红领巾”真好!
师:有了少先队员的帮助,小鸟们能在树林中无忧无虑地唱歌、跳舞,它们动情地说——
生:“红领巾”真好!
师:有了少先队员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小鸟得到了自由,回到了温暖的家,它们汇聚枝头齐声高唱——
生:“红领巾”真好!
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安排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一定能在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学生带进品味文本的快乐学习中。
作者:郑漪雯
学校:福州市教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