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马晓芬:“文本解读”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2/2 11:57:5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且让我们综观低年级阅读课上的识字教学环节,老师们通常是把生字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用上传统的集中识字“招儿”:“加拼音读”、“去拼音抢读”、“识记单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大半节课以“生字专题”的形式呈现。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很重视识字,也挺科学。殊不知,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规律地随机呈现,识字教学就如“树木脱离了土壤”,没有了“生长的根”。因此,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既要考虑学文,又要重视识字。

究竟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处理识字与学文的关系?字词教学如何把握才能更有效、更厚实呢?笔者认为,“随文识字”是一种艺术有效的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故事情境,用各种方法把看似随机实则精心设计的生字巧妙地呈现,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识字。这样不仅避免了机械的繁琐记忆,而且让枯燥的汉字变得鲜活、有故事了,可以灵活、扎实地提高识字效率。

一、巧抓关键词,情境识字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把每一个关键的字眼轻易地放过。恰好有些关键词就含有生字,它往往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情境识字”强调的是利用情境巧妙识字,促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因此我们在潜心会文,细读文本后,要善于捕捉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键词,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并加以理解、朗读、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株紫丁香》中“踮”的识记为例,笔者在文本细读中发现:这首诗中体现学生对老师的“爱”,除了他们用心准备的“紫丁香”,在诗的一开始“爱”就悄然呈现,它恰好藏在“踮”这个生字中。于是,我在教学中作如下处理:

1.猜字音,辨字形

师:(拿着字卡“踮”)你们猜:这个字读什么?

生:很多孩子读成了“店”。

师:为什么猜是这个读音?

生:因为它的右半部分是“店”

师:(若有所思)嗯,挺聪明!可惜不对,但它的读音与“店”很像,谁来当小老师纠正一下?

(纠正读音后,再关注字形)

2.明字义

师:谁能用动作演一演?

(生演绎)

师:瞧,这个“踮”字左边表示它的意思,右边提示读音,像这样的字我们都称为“形声字”。这可是很重要的识字方法,我们有将近一半的汉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

(生再次认读)

3.悟字情

师:现在我们把“踮”字放到第一小节读一读,猜一猜: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路呢?

生:因为这个小院很安静。

生:因为晚上了,老师要休息,他们不想打扰老师。

生:因为他们想给老师一个惊喜。

…… ……

师:对,所以他们走路时可要——“轻轻的”。有谁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带上动作读一读?

在动作朗读的角色体验中,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也走进了那个安静的小院,不仅识记了关键词“踮”,更读出了“踮”字背后,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文本细读视野下,教师抓住了一个简单而不简单的关键词,巧妙地运用动作演示法创设故事情境,因此这个字的教学既充满了温度,又显得扎实有效。

二、巧借插图,看图识字

语文课本常常配有精美、活泼的插图。但一篇文章的插图并不是随意安插,常常是某些句段章节的体现,更是文本重难点的形象补充。因此,我们在细读时也不能忽略插图的作用,善于发现它的文本秘妙,巧妙地借图解词、识字,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往常,笔者在教学《回声》中“影”字的认读时,学生特别容易把“影”与“景”相混淆。为了在第一时间,给他们最形象直观而正确的记忆,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借助插图,先带着学生欣赏小河上美丽的风景,并在屏幕上呈现一个大大的“景”字,相机指导读出石桥的“美”;接着引导他们再次观察画面。

(出示:桥洞在水里的“倒影”)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倒影。

(课件相机在“倒影”图旁出示生字“影”)

师:大家仔细观察画面,比较这两个字,看看有发现吗?

生1:老师,我发现“影”比“景”多了三个撇。

生2 :我知道了,“这三个“撇”也藏在图画里,你看它不就像河水的波纹吗?”

师:对,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水面上,就成了倒——“影”。

(相机出示字卡认读)

在这个识字片段中,我借助画面,比较字形,理解字义,指导朗读,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再以《画家与牧童》中生字“呆”的理解为例。我们在细读文本插图时不难发现,这是“小牧童”指出“大画家”错误的场景,也是课文的高潮部分。从众人“呆住”的表情烘托中,更突显了小牧童的“勇敢、不畏权威”的鲜明形象。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孩子先仔细观察周围人的表情,进行说话训练:“他们‘有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快要掉出来了;有的像胶水一样站在那儿不会动了;还有的伸长了脖子,皱着眉头,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小牧童……’”这时,教师再巧妙地借助图上人物的表情,范写讲解:“看,周围的人个个张大了嘴巴(写“口”),像木头一样愣在那儿(写“木”)‘呆’住了,猜猜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这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众说纷纭,精彩不断。正是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呆”、识记“呆”、想象“呆”,孩子对文本人物的解读才更深入、更形象了。

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借助插图识字,可使学生对生字产生强烈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潜心会文时,要善于发现“生字”与“插图”之间的联系,进行巧妙建构。这样基于文本的字词教学,就显得更加有效,更加厚实。

三、巧辨字形,想象识字

课本中要求识记的生字有一大部分是形近字,或偏旁不同,或笔画不同。因此辨析形近字也是低段识字教学的重难点。在传统的教法中,老师们总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练习课上进行区分、运用。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往往不近如人意。如果我们能借助文本,在教学情境中呈现生字,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象、辨析并相机识记,可以让学生对字词与课文的理解融会贯通。

“商”是《画家与牧童》一课中要求“四会”的生字。站在儿童的立场再次潜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是个“易错字”,学生容易写成“滴”的右半部分;而且孩子对“商人”一词未必理解;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商人的称赞”一句要花大力气指导朗读。怎样艺术无痕地辨析“商”字,才能让学生牢牢记住它的字形并理解朗读呢?这个教学片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商人”吗?

生1:有钱的人。生2:不对,是卖东西的人。做生意的人……

师:(借助关键笔画,指导想象)是啊,“这 ‘商人’能说会道,所以“商”的里面是个“口”。他要做好生意,恨不得自己多长几张嘴,所以‘口’的上面有个 ‘八’。”

生:老师,我有意见。如果多长几张嘴,那“十”不是比“八”多吗?为什么“口”的上面不是“十”而是“八”呢?

师:(是啊,我怎么没想到,瞬间灵机一动)说得有道理!但你再想象一下,这“八”还像商人的什么?

生:哦!像他的八字胡!

师:好,那就请你来当这能说会道的“商人”到现场夸夸戴崧的画吧!

从这个教学片段看,教师对“商”的解释采用了“想象分析法”:虽不从字的本意解释,但根据学生形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抓住字形特点加上适当的想象成分,对字形作通俗形象的分析。这样巧妙地将识字与阅读融合,既让学生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意,又品读了课文,可谓“一举多得”。

四、巧编故事,自主识字

就这样,在富有情境的识字方法引领下,学生们对汉字有了独特的情感,日积月累,更有了自主识字,乐于识字的愿望。

面对“川”与“州”,他们编了独特的故事:“老师,‘川’字中间没有点,因为这是峡谷,有小溪、河流经过。这样,山爷爷就不会孤独了。”“我知道为什么‘州’”字中间有点,而且方向不一样。因为“州”是人住的地方,点就像来来往往的人。”“古时候,有人要出城,有人要进城,所以方向不一样。”一个小博士脱口而出。

在学到《识字六》的“ 暖”字时,我让孩子猜猜易错的部分——右边容易写成“爱”。“老师,我有一个故事可以让大家不再出错:一个朋友遇到了困难,如果你伸出一双手帮助他,他的心里就像“春天般温暖”。天哪!这个孩子借助拆分的部件发挥想象,用故事让大家形象地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多么珍贵的想法!多么惊喜的“生成”!

“故事识字法”既需要学生细致观察字形特点,更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回顾识字教学中,这一个个精彩的“生成”,正是教师潜心会文后,巧妙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结果。

“字词”,在我们的习惯意识中,那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因此我们必须潜心读文,捕捉识字与阅读最佳的契合点,引领学生扎实地立足在“字词”的芳草地上,真正做到“潜心会文,识字无痕”。

 

作者:马晓芬

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