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何雪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发布时间:2015/2/2 14:46:59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课堂教学,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信息传递工具,是有多感官刺激效果,有利于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学生能力

 

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课堂教学,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多样化学习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信息传递工具,是有多感官刺激效果,有利于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符号,而是存在于情境之中。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具有强烈的学习心向时,他们才能在学习中表现高度自觉而主动的态度,才能认真地注意所学的内容。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我用深情的语言导课之后,点开课件,山林中精美的画面,伴随着欢快的曲调,渐次在学生眼前生动活泼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出奇得好。

信息技术不仅以优美画面吸引学生,使用录音也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山雨》,在出示挂图的同时,播放了雨声录音。学生观看,聆听。再配上老师动情渲染:你听,沙啦啦,沙啦啦……是谁弹奏出一首又一首幽雅的乐曲;看,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流动的绿是谁绘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山雨》。这样用真实的画面,动情的渲染将学生带入了生活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感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及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信息技术在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茅茅针对于很多孩子都是陌生的,有了图片的直观展示,孩子的认识就形象深刻了。

二、 运用直观, 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信息技术对文本、图片的处理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只要老师有用,稍加运用,会使课堂变得更加异彩纷呈。孩子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很多事物是陌生的,有了图片的直观展示,可使陌生的事物形象可感了。

如《麦哨》一文中描写写茅茅草的部分——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地从舌尖直沁肺腑!茅茅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过,此时,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直观展示,一下子接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再运用入情入境朗读的方法,乡间生活的美好画面便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对理解下一句茅茅针是怎么吃的,学生抓住了动词就更加形象可感了。如果此时再运用信息技术,把这两句话进行分段处理,学生就能很快地发现,第一句话是写茅茅针的样子,第二句话写了怎么吃茅茅针,意思表达非常清楚,这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条理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信息技术还可以使熟知的信息陌生化,可以带给孩子全新的感受。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搭石》中人们走搭石的片段,该课的执教者改变了原文的呈现方式,以一句为一行,给人以诗一般的感受。原本看似平常的语言,经过这样的改变,立刻变得鲜活生动,人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加深了印象。

三、拓宽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障碍,我运用多媒体,引入课外资源,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

在《詹天佑》一文的备课时,我发现仅凭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深刻领会詹天佑接受任务的重大意义,于是我相机引入了两份资料。一份是运用大屏幕出示京张铁路的路线图,配上老师的解说:这就是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所以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读书、思考、讨论,理解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如果说学生此时的理解只是浅层上的,那么第二份资料则使他们的思维深层发展: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掠夺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家争着办工厂、采煤矿,掠夺我国的资源。他们在我国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控制了铁路和沿线的地区。这份资料一出示,学生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在他们诉说愤怒与使命之中,在思索与读悟之中,詹天佑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怀念母亲》一文可随着课文的学习相机使用多媒体,相机展示季羡林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相关章节,使作者的爱母深情在学生心中更加饱满、深沉。

四、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信息技术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综合运用,不仅直观突显了事物的形象,而且具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分析,使观察变得更加有序,目的性更强,实效性更高,从而很好地解决观察和作文的脱节问题。

比如《写一次游戏》的指导习作,我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比赛的全过程。作文课上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比赛情景,个个说得眉飞色舞,意犹未尽。说到精彩处,就暂停下来细细观察。这样,比赛时被忽略的表情、动作就被定格住,当时一闪而过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再细细体会。这样的情境再现,给了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引发出更加深入、广泛的思考。

哨声一响,绳子立刻绷得紧紧的,一动也不动。队员们都屏住了呼吸,拼命地拉着。看,红队的队员拉得多带劲:有的一腿伸直,一腿弯曲着;有的两腿半屈,身子向后倾斜;有的躬着腰,身子紧紧靠着绳子……红带子来回晃动起来,并一点一点地向蓝队移动。我急坏了,又是跺脚,又是挥手,冲着红队直喊“加油!加油!”……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对队员的动作、神态以及“我”的心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紧张的气氛。这正是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反复观察画面,反复斟酌词句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获得了写作的主动权,他们的语言、思维和作文智能都得到了充分、主动的发展。

五、设置悬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对动画片很感兴趣,我给他们看片的时候,经常会跳过中间的某些情节,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其中的情节。学生畅所欲言,呈现出来的情节有的甚至比原情节更加精彩。正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带给他们愉快的视听享受,又满足了想象后的成就感。

又如在训练学生写环保想像作文时,我先是播放了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接着播放用自己制作的动画——地球上的树在不断地减少,直到完全地消失了,绿油油的土地在逐渐变成荒漠,原本清可见底的河水也污浊了、枯竭了,一片原本茂密的森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一群无家可归的小鸟,正在找寻它们的家……图片、视频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被震撼了,陷入了沉思当中。很多孩子看着这些情景,深有感触,文思泉涌。正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愿望,从中也实现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当然,想象练习的手段还很多,比如,听录音编故事,看录像学做配音演员,看录像作解说员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也是效果良好的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寓语文教学于娱乐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维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许夏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教育科研,2003,(4).

[4]:熊才平.《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何雪方 

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