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傅清华: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低年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浅见

发布时间:2015/2/2 15:38:41

 

一堂课的好坏,看它是否有实现“三维”目标,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关键是看它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道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思维,就没有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疑

“人贵有疑”。在教学的关键点、转折点都要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多打几个“?”,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想飞的乌龟》一课的开头,我们可以这样设疑: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龟吗?它想飞,你们知道它是怎么飞起来的吗?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造思维的框架,这样做达到了一种“质疑——解疑——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生疑问,引发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二、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问为什么。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论对错与否,我们都要小心呵护这萌芽中的思维意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越探索越有兴趣,越感兴趣就更爱问问题。如《两件宝》一课中,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两件宝贝,想想看看吗?”学生非常好奇,齐声说“想”。“那,就在你们的身上‘手’和‘脑’”,教师同时用动作比出来。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是满腹的疑问,投来渴求答案的目光。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思索,学生的思维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三、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满腹经纶,如果像“茶壶里煮鸡蛋”,那就不好了。为此,要让学生“说”,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虑都说出来。通过“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说”得到检阅、修补与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在“说”中得到启迪。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又如《想飞的乌龟》一课,“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它还想飞,请你为它想个办法。”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说,教师适时点拨、指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续编儿歌,续编故事,加强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可见,“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四、做

“做”是一个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动手做一做。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如在《想飞的乌龟》一课,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乌龟飞起来的动作,感受一下乌龟到最后为什么会掉下来。通过“变静为动”,课文上的文本描述转变为动感演示,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索、实践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五、放

曾记得有人说过孩子的生长历程是神童——少年——凡人。孩子是有深厚的潜力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挖掘或被我们所扼杀。孩子长大后成为伟人或凡人,我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看这个师生对话:

“‘太阳给花朵带来了生气’,我不知道原因,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蝴蝶把花粉采走了,所以花儿生气了。”

“是这样的吗?”

“是的,不然怎么会有‘鲜花怒放’这个成语呢?”

多么精妙绝伦的回答啊!我们的孩子见解是如此的独到,我们的孩子是如此的可爱,我们何忍去泯灭它呢?“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放”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致力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上略谈己见,让我们共同探讨。

 

作者:傅清华

学校:南安市丰州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