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锦英: 把学权还给学生
发布时间:2015/2/2 15:45:5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一、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封建时代的书塾教育,儿童学习文言文,先生的基本教法是少讲多读多背。刚入学的儿童都是不理解语言而硬背,久而久之,还能通文晓理,表情达意。学习文言文都能做到少讲多读,而现在的白话文,学生基本通晓语意,为何还要用大量的讲问挤占学生的宝贵时间呢?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在教学中应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培养其朗读能力。
如《匆匆》一课,是一篇精美抒情的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体会,文中的语言与情感,乃至更多的思考,都可以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慢慢感悟,从而激起他们的情感波涛。《匆匆》的言语形式“秘密”在于把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了,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时间,写得形象可感了。对于学生来说,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等等,都是已知的常识和道理,无需多教,而对于语言的具象化,学生需要靠自己的朗读才能感悟。朗读中,我聚焦在“八千多日子”和“一个日子”上,设计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去破解作者是如何表现“八千多日子”的匆匆?又如何表现“一个日子”的匆匆。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从情感体验到哲理思考,既读到了文本的深处,也读到了作者的心里,最重要的是读到了自己,学生可以从文本中返照自身,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二、把质疑讨论的机会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中的“有疑”、“无疑”正揭示了学生求知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学生的疑问归纳为有研读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寻求合作伙伴,在老师的点拨下自由讨论达到“无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在课前可让学生质疑后联系课文主题,把学生的疑问归结为“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有何不同?你喜欢哪一次?谈谈自己读后的见解。”让学生研读讨论后交流明理: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是一株根大、枝叶茂盛的榕树,见不到什么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却“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有的在树枝上叫,有的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大有小,多彩多样,歌声动听,眼睛真是应接不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都有惹人喜欢之处,通过学习,学生已加深对鸟的天堂的美景的印象,感叹“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时应穷追不舍,再次激疑讨论“为什么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大榕树春可遮雨,夏可乘凉,冬可保暖,是百鸟生活的乐园,农民不许人去砍它,为鸟儿们提供了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榕树成了鸟儿的自然保护神。随之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进一步理解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这样还怕学生的能力不提高吗?
三、把演练的场合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演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演练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演练不是单纯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写,或者拿几张卷子让学生低头苦做。演练必须是练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并能培养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项目。
如《火烧云》第三节是描写大自然中的景色,学完这段内容后,可让学生回去后读作文辅导方面的书,每人抄一段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片断。第二天上课时,请部分学生读自己找的或黑板上摘抄的段落,其他同学分辨出谁选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有特色,然后分组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最后动笔写。这样的演练过程可概括为:学好一段,找到一段,上课读一段,认真听几段,用嘴说一段,提笔练一段。既有实际观察,又有课文借鉴,并把听与说、读与写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驰骋,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把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学完《凡卡》一课后,可设计问题“凡卡那甜蜜的希望不能实现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在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通过一番酝酿学生说法不一:“凡卡的信封写得不详细,又没有贴邮票,这封信收不到,也就无法回乡了。”“凡卡的爷爷即使收到了信,但他自顾不暇,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不能带他回去呀!”“说不定凡卡的爷爷早已经饿死,还谈什么接他回乡下呢?“凡卡的爷爷要是能接他回乡下,当初为什么还把他送去莫斯科当学徒呢?这只是梦吧!”因为凡卡是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里,他的希望根本无法实现,除非是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大胆想象,去发现,去探究,这岂不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学会倾听,而且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是真正实现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对事物分析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客观与主观,想象与本质的揭示,让他们进行认识、体验、与评判,从而达到文章应有的感染力作用,感受其形象美。
《少年闰土》一文,鲁迅先生在塑造少年闰土这一完整的人物形象时,在少年闰土和公子爷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比,为了准确把握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学时应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现,对人物进行评价,首先抓住表现闰土特点的两个方面,从任务外貌描写的评判中认识他的健康朴实,在对闰土所讲的希奇事的评析中认识他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其次,引导学生把闰土和“我”及少爷们联系起来,在比较中辨析:海边广阔的天地和城内高墙下的院子,闰土心中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和少爷们素不知道这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学生的目光在不停地对两者审视时,他们便会发现,闰土身上闪烁着美丽的光亮而少爷们却是一片暗淡的灰色。这样一来,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达到全神贯注、欲罢不能的地步,在学习中求发展,促进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作者:薛锦英
学校:福清市虎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