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代升: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5/2/3 14:22: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科学地拓展学习视角与空间,多层次,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沟通生活,培养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与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立足课内,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向生活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乌鸦喝水》一文,学习完课文后,提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学生有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如用吸管吸,倾斜瓶子等方法都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稍加指导,学生便能联系生活说出各种办法。再如《司马光》一课,要求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司马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办法。有的说,去叫大人来救;有的说,去找一根木棒,伸进缸里,把他拖出水面;还有和说,找些木板一类会浮在水面的东西,让他抓住,就不会沉下去淹死;…… 这样的延伸,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内引向课外,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由此及彼,培养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外的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例子”的基础上,用“例子”引路,向课外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的“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1.向文本外延伸,培养创造性阅读。

教师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在学习《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想象:“桑娜夫妇收养了西蒙的孩子后,会遇到什么?会做些什么?”大家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桑娜夫妇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生活上的困难,桑娜夫妇靠着勤劳和节俭,艰难而又无私地把这些孩子拉扯大;有的说,桑娜夫妇收养西蒙孩子的事在全村传开,得到村里人的赞扬,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们都健康成长。……这种续编活动,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合情合理的推想能力,使学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内与课外结合,指导课外阅读。

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课内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主题、作者、文体等角度拓展延伸,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从主题角度延伸。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类似的情节在不同的读者心中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类似的作品,认真阅读比较,拓展视野。如学习了表现无私的母爱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后,可引进大量写母爱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如冰心的《往事》等。学完《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又组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及其它有关介绍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多角度去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通过这种对比阅读,让学生视野开拓,同时也体会到了同种题材的不同写法。

(2)从作家角度延伸。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名家的作品后,教师紧接着介绍其系列作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了巴金的《繁星》一课后,可以介绍学生读他的《夜》等散文作品;接触了茅盾、鲁迅的文章后,我也作同样的拓展。

(3)从文体角度延伸

相同文体的文章往往在写作技巧及风格上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各有特色。教师应当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引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读相同体裁的文章,认真比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掌握写作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找到一把通往阅读大门的钥匙。如学习了《鲸》一课后,引导学生去搜集课外描写动物的文章;学习了《武松打虎》后,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古典文学名著儿童版)让学生读;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后,可以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相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阅读。

三、内引外联,培养写作能力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是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文本,根据各年级学生训练的重点,找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内引外联,向外延伸,在课堂中有机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处延伸。

有些文章由于行文的需要,对某些内容往往写得十分简洁,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跳跃”之处进行拓展填补,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人物特点后,针对“我”(鲁迅)的外貌、语言文中只字未提这一“空白”设计了拓展性训练: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样子十分可爱。但是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形象?你们能想象一下“我”的形象吗?学生纷纷描述“我”的形象。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一顶小瓜皮帽,身上穿件丝绸小马褂的小少爷;有的说“我”的身体肯定虚弱,是个弱不禁风的人,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死读书,连门都不出;还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之中,整天不干活,所以脸又白又嫩,肚子一定也大大的。显然,经过学生这畅所欲言的想象填补处理后,无论对文章内在的逻辑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还是在语文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是想象填补之前所不可比的。

2.捕捉情节的发散点延伸。

教师可针对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随着教学进程、设计多种多样的随文练笔。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因此,效果颇佳。

3.在结尾处延伸。

许多课文的结尾部分,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特点,顺着作品的思路引导学生想开去,指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 :一教师在教学完《新型玻璃》最后一段后。教师提出:“你们能否也设计出一种新型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怎么样,有信心吗?”学生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交流,有的说:我设计出一种音乐玻璃,这种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自动播放音乐;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净化空气玻璃,它可以自动净化空气;还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香味玻璃,这种玻璃可以散发出一种人体特别喜欢的香味。……教师接着指导:“同学们的想法真好,既新奇又实用,老师相信你们只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下面我们用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插入到课文中,使它和原文有机整合”。……(生动笔练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将自己写的一段话放到课文中,将前后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一看是否顺畅。)这样拓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和运用写作方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4.向课外延伸。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适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以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在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进行拓展性训练:①看图叙景,观察课文插图,写一篇短文。②自编故事,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改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这一训练再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对学生产生了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适度拓展延伸进行“练笔”,已成为一条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途径。

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加强方法的指导,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索,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内在精神经验丰富,个性生命成长,生命本体活跃,文化内涵加深”。

 

作者:吴代升

学校:三明市宁化县红旗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