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晓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2/3 14:43:3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说:“没有心理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实现全面人格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众所周知,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心理学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的统一的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寓心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老人和海鸥》一课,通过对“老人对海鸥的关怀”和“老人离开后海鸥表现”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新来往往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境界,体会人与动物相处的融洽,以及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真情为专题的。本组教材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学习这些课文,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感受人间真情的温暖,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

二、寓心理教育于习作教学中

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学生心中的苦闷、愁结,必须找到一个倾泻点,这些想法和情感可以通过写作这一重要途径倾泻出来。例如在《自我介绍》的习作中,让学生勇敢地介绍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学会在反思中逐渐成长。在《上网弊大于利吗》《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等涉及学生现实问题的作文中,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通过书信、日记等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如:来自家庭的烦恼、考试前的焦虑、与伙伴间的矛盾关系等。通过这些倾诉渠道,教师可以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当发现问题时,我们应细心捕捉学生的悲哀烦恼或快乐的根源,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为他们抚平伤痛。这样既达到了调节心理的目的,又能帮助学生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当一段时间后,学生转过头来再看这些成长经历时,相信他们绝对会有所启发和感悟。

三、寓心理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或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或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在教学中,我经常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如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讨价还价”的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家的一些闲置的物品带到教室来,进行小商品交易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带来家里的小闹钟,有的拿来布娃娃,有的带来课外读物,霎时间,教室里讨价还价声不绝。活动过程中,学生从学会技能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四、寓心理教育于课外阅读之中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点不错。课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通过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用主人公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善良、勇敢、真理,正义,还认识到了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等,这些知识储备都将成为他们个性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借助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强大的人。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科学、合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体系,同时优化教学环境,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地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称之为履行了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刘晓英

学校:福州市闽清县第二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