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建伟: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发布时间:2015/2/3 14:53:30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其途径为:激情导语,诵读涵泳,揣摩品析,想象补白,珍视感悟。

关键词:语感训练  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形成个性化的语感能力呢?

一、激情导语

成功的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能一下子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引导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加深心理体会,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鸟的飞堂》一文时,以“天堂”入手,激趣导入,“在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是什么样的地方?”接着设计了这样的导语: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巴金先生于1933年访友途径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那么,他当时看到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把所见如实写下来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的激情导入,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做了铺垫。

二、诵读涵泳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的生命。”“讲解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过电影”,使语言文字表达的人、事物、现象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语感的训练也就落到实处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厚的记叙文。教师可先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目静听,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到了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朗读,自然读得格外投入,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进入课文语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又如《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然后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部分,并有感情地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从而对文本内涵更加了然于心,领悟到“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实际上,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复诵读、读中感悟”乃是语文学习的“尖端武器。”

三、揣摩品析

“披文入情”、“情动辞发”。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拿到了文本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独特语言意蕴、言语现象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只有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强化语感训练,方能使文本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又学习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如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像“熬”《穷人》,“飞”《草原》,“直奔”《开国大典》,“冒”《荷花》等,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如: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像《穷人》中的三次“沉默”,《飞夺泸定桥》中的两个“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等等。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表达了不同的感情。如:对文本中的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倔强的小红军》中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出现的四次微妙变化:“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第一次是“一边想一边敲门”,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第三次是“猛地推开”,《丰碑》中将军听到有人被冻死时神态的变化:先是“愣了一下”,最后“愣住了”等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在文本中不同的情境中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另外,对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句、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变化的句式、精彩的题目及至一些看似平常的词、句等揣摩,我们可以发现无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情、特别的爱,无不体现着语文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照射的高度统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语感训练的特点,经常进行比较揣摩,迁移运用,锻炼学生灵活的应变力,促进学生语感的不断提升。

四、想象补白

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高的追求,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这个“悟”字是纯感情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的参与,就不可能达到“悟”的层次。因此,“想象补白”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成为语文课堂最美好的追求,让学生在想象补白中习得语感,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补白,他们懂得了什么呢?同学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展开丰富相像,发言热烈:一个学生“我一定要成为栋梁之材报答母亲”;“母亲真是用心良苦,不想让我知道自己不行了。现在,母亲倒了,但我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完成母亲的遗愿。”“生命是那样的可贵,在母亲离去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她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和未成年的妹妹,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来,为了母亲,为了妹妹。此时,菊花中呈现出母亲那微笑的面容。……通过想象补白文本,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文本对话交流,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无微不至,厚重博大。又如《荔枝》一文教学时,在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精读课文,充分感受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心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尾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领悟到要读出的情感有:自责、遗憾、痛苦、惋惜等。然后教师满怀深情地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同学们有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情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上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最后师出示: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啊!针对教材留下的这一空白,在课堂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导学生“补白”,达到升华课文的情感,提高运用语文能力的目的,丰富了语文表象。

五、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开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开启学生尘封的心扉,生成了智慧的言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如《跳水》一课中,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精彩纷呈:“危急时刻,要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做事要考虑后果”“对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当然,有些学生的多元感悟,似乎与课文有悖,但教师不宜轻易否定,如能“辨证”地看问题,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教学《太阳》这一课,在研读课文时,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太阳对人类生产的至关重要。但有位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不同看法,认为“课文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太阳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好像太阳的一切方面都是好的。这样写,不够全面,太阳也存在有害的一面,要不,我妈妈为啥要抹防晒霜?听说,皮肤在阳光下暴晒,容易得皮肤癌。”于是,有的同学接着:“夏天,我看到园林工人在给花草拾棚遮阳,说明强烈的阳光也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一面。”还有的说:地球的有些灾害,像旱灾、涝灾、风灾,难道和太阳就没有关系吗?……教师显然没有想到同学们会谈到太阳不利于人类生活的一面,便来个顺水推舟、趁热打铁。“大家说得很有道理,事物总是存着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可能有不好的一面,太阳当然也会这样。不过,课文说得好,太阳对人类生存太重要了,这是主要的,‘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课文说得非常正确。但是同学们说得也有道理,我们认识了太阳有害于生活的一面,就不难预防。这样,太阳就更加可爱了。”显然,学生的感悟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都很完善,但并不重要,只要引导得当,都会有助于认识得更全、更深刻。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给课堂注入一弘活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积淀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建伟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月塘联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