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薛兰:浅谈小学中年级作文“仿写”

发布时间:2015/2/3 14:58:36

 

摘要: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仿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中年级作文教学的特点。它虽然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但它也不失为小学生借鉴性、依傍性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同时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大量地仿写范文,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

关键词:范文; 读写结合; 课外阅读。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把模仿范文作为最初学习作文作诗的方法,他们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文”,然后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最终实现由模仿走向创造。古人作诗尚且如此,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说,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阶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同时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一、立足范文—— 一树花开满庭芳

充分利用范文就像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学生拄着拐杖学走路,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范文的选择,教师要独具慧眼。要选择有亮点、特别出彩而又符合小学生阅读心理的文章。它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是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的名家名作,还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在中段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把别人好的语句词汇和写作技巧充分“吸收”和“消化”,开辟了“一树花开满庭芳”的佳境。

1、立足范文,积累妙语佳句。

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积累就要做好读书笔记。通过做读书笔记,记下别人的佳句妙语,记下别人精巧的谋篇布局,记下并背诵名家名篇的精彩语段——时间一长就能够化为己有,且运用自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奇珍异宝”比比皆是,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如诗歌描写、课文中迷人的景色、精妙的词句,记叙文的描写次序,教材中的句式训练,生动形象的语句等,都是学生必须积累的材料。学生积累优美的文段,又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描写技法,有助于写作。文中觅宝既积累了妙语佳句,又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当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写好读书笔记。具体办法是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佳句,精彩文段等,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才会运用自如。

2、立足范文,积累生动的写法。

教材中的课文,描景的、写人的、叙事的,内容丰富,读后耐人寻味。而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各具千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应研究词汇教学、文段教学、篇章教学,研读教学的原则、途径、过程和方法等,教会学生读懂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除了进行听、说、读、写的技巧训练外,也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好的写作方法。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而绚丽的山水画。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按浏览的顺序记叙,分别写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所见所闻。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除了要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作文,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持语言之“练”当空舞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1、读写结合,训练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它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例,教给学生习作的技巧,让习作不再成为学生惧怕的事情。

一是仿句式。句子是构段成篇的基础,把句子写好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一个好句子,要描写生动,表达形象具体,使用打比方、拟人句等修辞手法。如《燕子》一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只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本段很好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电线比作五线谱,把燕子比作音符,使人能感受到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珍珠泉》一文中“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等,文章用上了比喻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习作《家乡的景物》时,我让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去写,鼓励学生运用比喻的手法,让文章活起来。在描写家乡的景物时,有学生这样写到:“春天里,大地复苏。小草探出了头,从地里钻出来。各色鲜艳的花都争先怒放,有红的、黄的、紫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块鲜艳的地毯。树上长出了一片片新叶,有深绿的、浅绿的、翠绿的。微风吹过,一棵棵小树像穿着绿裙子的小姑娘开始翩翩起舞……”学生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拟人句,让景物都活起来,动起来了。

二是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方位顺序等,学了《颐和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处景点,按游览顺序进行仿写。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三是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可让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这样学生写作就有“法”可依,再加自己的想象,使作文具体、生动,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有叙、层次分明。

 2、读写结合,训练扩写。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就适合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扩写,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既提高思维能力,又可提高作文水平。如《爬天都峰》这一课文中写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在铺垫峰的高和陡了,为了更好地体会“终于”背后的辛苦,需要的勇气和毅力,我捉住了这个省略号的空白,让孩子们想象“在爬山的过程中,我还会怎样爬”,先写一写再交流。有的学生写道:“我在路边找了根结实的枯树枝,当作拐杖,艰难地向上爬着。”也有的这样写:“我爬一会儿,感到口干舌燥,喝了口水,又继续前进。”“我爬一阵,坐在路边小歇一会儿,看见老爷爷要超过我了,又立马起身赶上去。”“我边爬边为自己打气‘加油啊,我不能输给老爷爷’。”……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爬山的辛苦,感情一下子丰富起来。这样把阅读教学与作文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课文走向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读写结合,训练看图写文。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是反映课文内容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服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插图,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描写的是大陆美丽的杭州市,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小钱,他身患严重的白血病,脸色苍白,生命危在旦夕,正急切地等待着骨髓移植来挽救生命。而在台湾,在同一时刻,一位青年也躺在病床上,尽管余震还在继续,但他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正静静地等待着李教授来抽取自己的骨髓。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台湾青年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我除了指导学生从课文描绘的句子入手体会当时的情景外,还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两位青年的神态、外貌,想象当时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仿写,以《无名的英雄》为题目写一个片断。这样,“那位台湾青年的脸上露出淡淡微笑,神情十分平静,一心想着那位远在天涯的患病青年——小钱”等生动形象的句子就跃然于纸。看图仿写,学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懂得了写作时要抓住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了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这样读写结合起来,既促进了“读”,又提高了“写”。

 4、读写结合,训练自主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技法展开分析。如《万年牢》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先总写“父亲”在天津卖糖葫芦非常有名,再举例分述了“父亲”怎样做出质量好的糖葫芦和“父亲”公平买卖的生意经,以及“父亲”诚实守信用的人品,最后总结。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得具体,用具体事例表现出“父亲”的精神品质,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同时,要注意给学生分析文章布局和写作方法,布置学生参照作者的写作技巧,练习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把写作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实现以读促写,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携手课外阅读——厚积推开妙笔花

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多指导学生读课外书,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因此,每周,我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但光读不写,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多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偶尔仿写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抓住机遇,随机仿写。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特别感兴趣,跃跃欲试,这时我便对学生进行仿写,事半功倍。

有一次,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谁的本领大》,故事告诉人们各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学生全神贯注,发言踊跃,大有大显身手之势,我抓住时机,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写。阅读时,我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了风和太阳两次本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启发学生风和太阳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试,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我话锋一转:“其实,还有许多动物也各有各的本领,如猴子爬树、老鼠打洞、狗看家、猫捉鼠等。你能以《谁的本领大》为题仿写一个童话故事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与同桌交头接耳地议论,有的拿出笔在本子上边想边画着什么,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干脆奋笔疾书……

2.分类搜索, 综合仿写。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在《谈写作》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我根据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去分类阅读,分类搜索,综合仿写。

如单元安排的是写景的作文训练,事前布置阅读写景的文章;单元安排的是写人的作文训练,事前布置阅读写人的文章……并把文中的优美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同时将特殊的段落构成记录下来,如总分式构段、并列式构段、按时间顺序构段、以地点转换构段等等。还可以把新颖的开头、别致的结尾抄录下来。这样,到作文训练时,学生手头上的范例都是他们摹仿的对象。学生心里有底了,畏惧感没有了,写作兴趣提高了,也就更爱读课外书了。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展了,阅读量增加了,他们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引发思路。

总之,中年级仿写训练,学生从模仿到独自创作,是学生作文“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生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会从中悟出写的门径,让习作绽放“回眸一‘效’百媚生”的精彩。

 

作者:薛兰

学校:福清市虎邱中心前薛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