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华兰: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3 15:34:42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总的要求。随着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但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实很难,唱读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应当特别提倡朗读,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

一、兴趣入门,声入情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学习就像游戏。教师如果能够将朗读练习设计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情境性、挑战性,必然会大大激发低年级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1、聆听音乐之声。

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能让孩子们兴奋。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并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例如这首短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师在教学时,一边指着挂图引读,一边播放着悠远的鸟鸣声,让学生在听觉中就感受到远远的鸟鸣声,看不见鸟儿,但知道那鸟叫声就是从那树林深处传来的。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能想想鸟语花香的乡村景象,从而激发孩子朗读的热情。

2、打开图画之窗。

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以形象为主,图画是直观的呈现,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丽的画面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打动他们的心,从而情不自禁投入到朗读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或者课文中的插图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比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不同植物在雨中的姿态,孩子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心情自然舒畅,于是跟着兴奋起来。此时此刻,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朗读时便能十分投入。

3、释放表演之情。

孩子们天生喜欢表演,喜欢活动。教师可以借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初由教师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学生扮演其他角色,教给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方法、相互配合默契之后,开展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把一些有趣的课文编成课本剧,引导学生设计动作、表情,根据需要制作头饰、道具等。在班会、语文课上进行表演展示。这样的朗读形式已不局限于课内,属于朗读实践活动的范畴,对学生态度、表情、动作等朗读表现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方法引路,绘声绘色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要打好朗读的基础,扎好朗读的根。学贵得法,只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最佳朗读效果。授之以渔,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1.范读唤共鸣。

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但是,儿童模仿能力非常强,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模仿。鲜活生动的直观示范能让学生领会朗读的基本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鲜活生动的直观示范还会使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因此,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主要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      

 例如: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低年级孩子的语感还未形成,老师就要借助一些符号(小斜杆  ),教孩子们在句子中划出来,然后老师示范如何根据斜杠进行适当的停顿。这样一目了然,学生读起长句就有了节奏感,句子的意思也不会被读破了。刚开始,借助斜杆这个拐杖,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范读要讲究时机,通常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老师可以范读,当老师一读完,学生们一定忙着练开了。使他们在老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理解促绘声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够丰富,理解能力较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引领孩子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熟悉课文语言,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这样,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也随之深入,便能读懂文中之理,感受文中之情,而后读出文中之味,读出文中之趣。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指导方法。例如,《秋天的图画》中开头的句子:“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先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谈一谈“秋天在你眼里是个怎样的季节?”孩子们畅所欲言,在他们的眼里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喜庆的季节。于是,教师引导,让我们用朗读来呼唤秋天的到来吧。这样,孩子们把第一个“秋天来啦”读得稍微轻快,第二个读得高昂兴奋,似乎在召唤大家快来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效果很好。学生既理解了语言表达的意境,又体会到愉悦的心情。再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黄山各种各样石头的图片,配乐让孩子们欣赏。接着,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石头的特点,想一想它像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得很生动,顺势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起来,脸上还带着表情。在这样的朗读教学中,合理利用还原生活的插图,联系着思考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起到了很大作用。

3.技巧助绘色

有些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朗读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因为学生不能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运用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达不到读出文本色彩的味道。因此,应该在适当的时机交给孩子一些朗读技巧。例如: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这些朗读技巧是在理解正确的基础上运用的,重在恰当、适度、反复训练。切忌缺乏感情、拿腔拿调。

4、互动益提升

榜样的教育力量是最大的,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不仅要加强平时的训练,还要培养孩子们仔细听别人朗读的习惯。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动。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互相评读,如“你认为他哪里读得特别好,值得你学习的?”“你还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下次读得更好?”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听读习惯时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少语感好、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让其他同学和他“打擂台”、“挑战”。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为低年级学生搭建这种舞台,学生情绪高涨,人人争着比赛,帮助别人朗读,要求到位、加强训练,日久天长必然会使学生养成听读思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力、感悟语言文字能力、朗读表现力等大有益处。

三、评价优化,金声玉润

孩子们的朗读,最需要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有效的评价,能够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进行巧妙的引导,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无论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表扬鼓励时,不仅要指出不足,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明白下次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不仅有成功的喜悦,也能增添一些努力的自信心,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所以,低年级的孩子不容易把课文读好,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鼓励。如:有一个学生,第一次朗读时,出现错字和漏字。此时,老师没有马上请她坐下,而是耐心听她读完。然后,调动全班孩子的积极性,让同学们评一评这位孩子的优点在哪里?孩子们有的说:“她刚开始读不好,后面越来越好了!”有的说:“我觉得她这次进步了!”我想,这些善意的声音就是对她最大的鼓励。老师再给她一次机会,第二次读,果然她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很多,老师及时奖励一朵小笑脸或一片掌声,相信她朗读的自信心就此点燃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赞美,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真想再听一遍”,“同学们被你美妙的朗读陶醉了!”……学生受益一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朗读中的点滴进步,发现点滴闪光处,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许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无穷的动力。

评价不仅要以鼓励为主,还要有含金量。在朗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秋天的图画》中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我顺势评价:“读得很正确,如果这美丽的灯笼能挂得再高些,苹果能再红些,火把举得高高就更好了!你愿意再读一读吗?”这次,孩子把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几个表示颜色的词都用重音强调了读,读得更有感情了。此时老师请全班同学给予掌声,并再次评价:“读书就要像他这样,强调着读,就能把句子读活,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生动了,让我们全班一起读一读吧!”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绘声绘色地“演绎”着自己的朗读,我情不自禁地说:“谢谢孩子们送给老师动听的声音!”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评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全体学生的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把它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关注每个孩子朗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读、乐读、能读、会读!

 

作者:李华兰

学校:福州市井大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