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质疑促创新
发布时间:2015/2/3 15:44:34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只有敢于质疑,才能不断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首先,创设质疑情境,唤醒创新意识。其次,教给质疑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最后,肯定质疑精神,激励创新欲望。
关键词:创新 质疑 情境 方法 肯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质疑。只有敢于质疑,才能不断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能讲得清,学生能听得懂,教学就算基本成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就逐渐衰退,质疑能力就大大降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很差,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的。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会提出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那么,要怎样才能以质疑促创新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创设质疑情境 ,唤醒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明代智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人们追求一种新知识,往往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越强,钻研的劲头越大,甚至遇到最大的困难也置之度外弄个水落石出。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时选取一些有悬念的情节,巧布疑阵,使之产生知识诱惑力,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地探索问题,寻求答案,能让他们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方面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例如,我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设下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一个学生质疑:小松鼠最后到底有没有找到花生?课文的结尾只说:“小松鼠很疑惑:到底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我意识到这个质疑不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吗?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这只小松鼠站在那里想啊想啊,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小松鼠想啊想啊,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伤心地走了。”有的说:“这时,山羊伯伯路过,告诉了他花生其实是长在地里的。”还有的说:“小松鼠回去看了有关的书,又高兴地回到地里挖走了花生。”……学生在多个角度灵活思考,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唤醒了学生自觉创新的意识。
其次,教给质疑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质疑问难的空间,学生变得不知道该怎么问。因此,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后,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问。具体的入手点如预习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进行质疑等等,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诱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质疑问难,促进学生不断去自学课文,思考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语文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在学生预习了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于是有的学生就问:“春雨不是没有颜色吗?课文题目为什么说春雨是有色彩的呢?”也有学生问:“小燕子为什么说春雨是绿色的?”还有的问:“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春雨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我启发学生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学生纷纷发言,从内容入手,从课题入手,从标点入手,积极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成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大组,组员们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的思维。课堂上不仅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互学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在交往中碰撞,在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质疑水平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质疑中交流,在质疑中创新,有知有感,达到了领悟的目的。
最后,肯定质疑精神,激励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鼓励学生,是教学中最宝贵的经验。”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老师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坏老师总是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告诉他不应该怎么做。”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会学得最好。所以抓好这些契机也便抓住了孩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感知、行动和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的和潜在的智慧,诱导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是一种紧张的情绪,思想放不开,小心谨慎,怕受老师的批评,不敢提出任何疑问,那么下面的教学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而当学生被鼓舞时,他们会学得最好。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适时给予鼓励,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在质疑中创新的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我会鼓励他们当小老师,不时给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和一个小礼物,在课间穿插游戏缓和气氛等。这些无疑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强劲的助燃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基础、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在课堂上少数学生会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我会及时加以肯定,以激起这些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只是代表少数人的疑问,没有普遍性,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质疑青蛙是不是因为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没有在雪地上留下脚印时,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读完课文最后一句话后自己知道原来青蛙躲在洞里睡着了,以此来让他通过自读课文明白青蛙在冬天要冬眠的道理。这时,我表扬他很聪明,读书认真,能够自己找答案。这样做,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从这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他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不断努力,更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质疑问难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潜能,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人的思维活动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引起创新的第一步。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尽量为学生创设质疑探究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化所需的合格人才。
作者:高玉兰
学校:福州市屏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