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叶丽卿:牵手简约之美 追求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5/2/3 15:53:24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做到: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那么,如何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简单高效呢?下面笔者就从教十余年的经历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巧拎主线,删繁就简

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整堂课的行程紧紧沿着这条主线展开,主干清晰,枝叶繁茂,使课堂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主线的设计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巧妙拎取。有的课文可以从提拎全文的关键词句入手。在一次福州市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福清市海口中心小学陈敏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整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博得全场老师的好评。课堂上,老师利用文章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牢牢抓住“父亲了不起”这一主线,让学生沉入文本去寻找原因,从而找出文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重点句来品读。在品读过程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有的课文可以从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引入。如《陶罐和铁罐》,可以让学生读课文想想“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个话题的解答是多元的,学生通过读思结合,读出了陶罐的谦虚、温和、朴素、易碎、善良、不计前嫌、彬彬有礼......也读出铁罐的骄傲、傲慢、恼怒、易氧化、可怜、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在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来说明,从而在读书、品析、表达中提高语文能力。

有一条明朗清晰的主线,课堂运作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精彩处驻足品味。有了删繁求简之“三秋树”,才会有领新标异之“二月花”。

二、挖掘亮点,精雕细琢

如果只有“线”的轮廓,而没有“点”的发散,那么课堂就显得肤浅、单调,没有深度,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就无法发挥语文的“范例”和人文的“熏陶”作用。因此,高效的课堂还必须在“线”上寻找三两个“点”,对“点”进行精雕细琢。这些点就是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空白点等。它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也可以是描写的精彩之笔、含义深邃之处,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

1、设计读写结合点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在学生初步领悟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后,我让学生欣赏一系列剪纸图片,在形象的图片欣赏中理解“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并出示练笔句式: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出示句式: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由于生动的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大平原托着的小囤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时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句式,让学生的思绪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学生在轻松明快的山东快板伴奏下,走入了那个栩栩如生的剪纸世界——“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长胡须。”“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花像花,剪个桃子红通通,剪个香蕉长溜溜。”......一句句俏皮幽默的话语,使课文中的文字立刻变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在这想想、写写、读读中,姥姥那炉火纯青的技艺深深地印入学生心中,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后半部分的感悟更深刻了。

2、捕捉情感落差点

在校互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就很好地捕捉到了课文情感的落差点。老师以“你觉得雷利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线,在学生反馈“爱妻子爱儿子--我至今都忘不了......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时,教师抓住这个点,让学生想象“如果爸爸凯旋归来,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畅谈到机场迎接爸爸的幸福情景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想象有多幸福,现实就有多悲痛。由于情感的落差,学生品读这段文字时语气哽咽,深刻地体会了小雷利失去亲人的悲痛,呼吁和平愿望的强烈。

3、利用想象还原点
教学《搭石》时,让学生读写寻找“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在学生反馈“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时”,我就抓住“协调有序”这个词凿开了一个亮点。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教师多次以不同形式与小组、全班学生合作朗读,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师:“没有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把文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与情景,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朗读中感受到语文的确像歌又像画。

阅读教学中的“点”,既存在于文本之中,也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各个“点”,使之既能落到“线”上,又能绽放出灿烂之花,把课堂推向高潮。

三、适度拓展,润物无声

新课程教学注重内外知识的融通和拓展,力求渗透中华丰厚博大的文化智慧。因此,阅读教学在“拎线”“凿点”的同时,利用课堂发展的有效契机,适度拓展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课外知识,使课堂富有广度。

1、在营造氛围时拓展.如《长相思》,王崧舟老师在学生理解诗人纳兰性德身在军营心系故园时,相机引入诗人写的另两句诗“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让学生分别扮演纳兰性德的妻子、儿子、父亲来问问他,老师充当诗人来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一唱三叹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读出词情,更读出了词“心”,明白诗人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使课堂上萦绕着一种身心分离的美。

2、在质疑解难时拓展.福州著名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政论文,语言深奥难懂。特别是“张思德是谁,为什么主席给他这么高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匪夷所思。这时,林老师相机补充张思德为乡亲们送水、追猪,收养孤儿、照顾老人、为救战友牺牲自己的影像资料,有了鲜活的画面和教师娓娓的述说,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更具有深意。

3、在深切领悟时拓展.教学《白鹅》时,如果光停留在课文的文字上,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那种胜似亲人般的感情。因此,在学生领悟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后,我适时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46年的夏天,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丰子恺搬到了重庆一个偏远的小荒村里居住。受战争的影响,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丰子恺的内心也是焦虑苦闷,烦躁异常。除了读书、作画以外,种菜、养鹅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课文中所写的大白鹅就是他那个时期所养的,被他所宠爱,成为他消除苦闷的开心果。”这个资料的出示,让学生了解到白鹅在作者眼中不当是可爱的、高傲的动物,更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朋友,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可贪多求全而架空了文本,“弱水三千,只饮一瓢”,只有精心筛选,有效整合,适时出现,才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及时回归,前后照应

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都会提出一个大问题供学生研读,但是没做好及时回归的工作,使课堂发散的点如同一盘散沙,信马由缰,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只有在每一个回旋处及时回归,课堂才能如散文一般“形散神聚”,如撒网一般可以“撒下去”亦可以“收回来”,才能使整堂课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课堂中的回归存在于课堂呈现的温度过冷或过热时的及时疏导。在渔溪镇举行的省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龙田一位老师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小钱的不幸后,许多学生感叹“他真不幸”“好可怜”“一朵即将开放的花就要凋谢了”......当学生沉湎于小钱的不幸遭遇时,教师及时疏导:小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咱们能不能说说他不幸之中的幸运呢?从而调节了学生的感情,巧妙地进入下一轮探究台湾青年无私奉献品格的学习活动中。

课尾的回归也十分重要。如《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学时,我这样总结:“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近普罗米修斯,触摸到他那颗勇敢、善良、舍己为公的心。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还有很多,都在这本《希腊神话》里了。最后让我们记住英雄的名字吧——”这段总结既照应了课始的大问题“普罗米修斯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神”,同时及时推荐好书,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堂中及时回归,可以在学生感情之泉平淡时给予煽动,奔流时适时回旋,沉湎时及时抽身。完善精要的课尾回归,犹如“画龙点睛”,可以照应前文,升华感情,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余韵悠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倾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简约之美”,必将在简单中收获高效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

3.《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

 

作者:叶丽卿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