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志英: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发布时间:2015/2/3 15:57:00

 

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掌握未来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因此,掌握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这个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指导学生上下功夫,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培养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能力、学会自己学习     

 

布鲁姆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教职,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学会学习,只要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才能缩短掌握知识的之间,简化思维过程,既学得深又学得快,学得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诱发兴趣,着眼于主动性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只要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学生自觉地学习实践,就不可能学会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始终是学生,教师只起主导作用不能代替学生。

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诱发学生的兴趣,要尽量根据语文科的教材特点,提供条件或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探索的满足、 乐趣、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动机。在这种探索乐趣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为求知而乐,学习的动机得到稳定、持续、强化,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愿意学习。

例,我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小朋友,你们见过下雪吗?你们都在哪儿见过的呢?(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所见)雪景美吗?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到雪地去玩玩,看,还有谁也来了?请大家打开课本。这样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考、发展思维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训练,培养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文能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时间养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注重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的训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多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朗读为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感情强烈真挚地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曾经洒过鲜血的亲爱的土地的眷恋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读议、体验、入情”的模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引导质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疑问的开始,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陶行知曾编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笨着问的笨,人力胜于天,只在每事问。”所以我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英勇跳崖”这段课文时,在让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质疑问难:1.我们的任务是什么?2.战士们完成任务后的心情如何?3.这时战士们的处境怎么样?在这个处境中战士们怎么想的?学生质疑问难、解答问题中,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五壮士既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新知识的难度就变小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放手让学生讨论

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撞击,智慧的火花的迸发;变教师“讲”为“导”,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会回答“是”或“不是”,或模仿教师和课本的叙述回答问题,没有机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条件,开展开放式讨论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大胆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落花生》这课时,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人要不要讲体面?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人要讲体面,因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就要求我们要穿戴整洁”。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看法:人要讲体面,但不能只讲体面,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争论,对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发展思维是有好处的。

(四)把练习引入课堂

当学生新学了一些词语句式,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可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用一用,就能使学生将积累起来的语言转化为读写能力,通常有这些做法:1.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或写一段话;2.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一段话;3.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或写一段话。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以鱼多这一段为例,设计练习,先让学生读读这部分课文,找找哪几句是“总起”,哪几句的“分述”,哪几句是“总收”,然后有个别推及一般,促进迁移,写鱼可以这样写,如果写其他动物——猴子或鸟“多”“花多”“人多”同样也可以按这一结构写,最后让学生自己任选一个,进行说写训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摸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了处于饥寒交迫,孤独无助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种种美好的幻想,这几段内容的结构大致是“现实——幻想——现实”,因此教师在讲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渗透学法举一反三:(1)小女孩为什么擦火柴?(2)擦燃火柴后,他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看见了什么?(3)火柴灭后,又是怎样的情景?(4)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又如在教学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后,我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一、知诗人,名题意;二。释词语,明诗意;三想画面,入意境,四、诵诗文悟诗情。学生掌握了学古诗的“金钥匙”,我又引导他们按照这四个步骤尝试学古诗《绝句》,学生通过尝试,学会使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培养了自学古诗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采取全方位教学,要积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不待老师讲”的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黄志英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山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