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琳冰:巧妙提问 训练思维

发布时间:2015/2/3 16:01:0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维,学习难以深入;没有问题,思维便告终止。教学中适时而巧妙的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发其思维动机,唤起学习兴趣,去追求问题的解决。巧妙的提问既可以把学习主体的思维活动引向学习内容,集中于一点而有所突破;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驰骋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奔腾于神奇的幻想境地,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巧妙地提问呢?

一、锁住题眼,激发求知欲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从课题入手设计些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梅花魂》一课,教学伊始,我以一组风雪中傲放的梅花图导入,并入情赞美梅花,揭示课题并质疑:“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使学生对“梅花魂”有初步的理解,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又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在揭题之前,我是这样设问:“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般会用什么方式去感受春天的?”这时同学们一下子就会来了兴致,这个说用眼睛去看的,那个说是用鼻子去闻的……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我出示了课题并问道:“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用‘触摸’呢?怎样触摸春天呢?为什么和我们的感受有距离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从题目入手,巧妙“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自觉读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二、守住重点,训练创造性思维

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疑问,成了他们思维的催化剂,能激起他们认识的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燃起思维的火花。但是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但费时低效,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所以,应该抓住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有启发性、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

1、 抓住重点词提问。在教学一个自然段的时候,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抓住其中一两个重点词进行设问,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那么一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如教《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美观”和“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词语后设计问题:a、“美观”是什么意思?它体现在哪里?b、有的……有的……还有的……是什么句式,这个句式的出现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你们能想象一下赵州桥龙的图案还有哪些形态的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既有思维价值,又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一下子就让学生懂得这段话写的就是赵州桥的美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抓住重点句提问。如教《触摸春天》时,在讲到盲童安静放飞蝴蝶时,我出示这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并围绕这一重点句提出这么个问题: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为什么还要在那里张望呢?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思维空间又一次被打开了,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大方畅谈自己的看法。同时盲童的所作所为也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从盲童身上得到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三、 扣住关键,丰富想象力

教材之中总会有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练的关键词句,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设计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结尾:“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鸟为什么要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在看的时候它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在关键处打开突破口,犹如疱丁解牛,找到了关键性的问题,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要领,让学生在关键处逗留,多作探究,学生就能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从而不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四、抓住矛盾,培养思考习惯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教学中若能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之处,或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争辩,让他们在你来我往中说出自己的独到的观点,说明自己品味语言的思路,便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生命 生命》中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么两句话:a、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b、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时就可以提问质疑了:为什么前面说它有着多么强的生命力,而后面又说它仅仅只活了几天呢?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他们兴趣盎然,内心深处又经过了一回碰撞,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把课堂再次推向高潮。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可以预设以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面面俱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巧妙提问,只要设计一些精当的、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用巧妙的问题来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实现语文教学的省时高效。

 

作者:李琳冰

学校:莆田市涵江区梧塘东坡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