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妹:浅议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
发布时间:2015/2/3 16:03:35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努力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师识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明确目标,做好课前预习;突出重点,强化识字训练;以根为本,渗透汉字文化
关键词:高年级 识字 目标 重点 寻根
《趣味汉字字典》前言中说:“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可见我们的汉字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高年级老师认为,高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识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淡化了字词教学,致使许多生字词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拦路虎与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努力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师识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做好课前预习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肩负文化传承的识字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的头脑烙上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完成对生字的音、形、字义的自学,要求他们把读准生字字音、记牢生字字形作为预习的一项硬指标加以落实。同时要对学生在预习中识字的方法作适当的指导,要求他们先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然后根据文中的注音,把生字的音读准,再仔细观察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把字形记住,然后用笔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找一找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等等。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识字任务,教师可设计以下识字卡让学生在预习时填写。
二、突出重点,强化识字训练
诗人刘湛秋写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让方块文字深深地扎根在语文教学的土壤里。由于中高年级学生具备的独立识字能力,基本能解决所学生字的音、形问题,所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语境去理解字义―――随文识字,积淀语感,成为课堂上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如,《秉笔直书》一课生字新词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竹简”、“吏官”、“作罢”等,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企图”、“颠倒是非”、“忠实”、“本分”等。教师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就行;对“忠实”“本分”等既常用,意思又浅显的词语,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颠倒是非”、“企图”两个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体会,让他们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理解词义、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课堂上充分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学生在一段一段文字的学习中,认识新字,学习新字,又在识字之后再次读书,巩固识字,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完整的链条。
三、以根为本,渗透汉字文化
古老的造字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反映着多少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叶公好龙》中“牖”yǒu 会意字,从片户甫。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本义:窗户。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说文》。段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学生知道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和来源,对于汉字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蕴充满兴趣,通过寻根追源,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汉字之谜,也拓展了知识视界。我们教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在日积月累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地多去读读《说文解字》之类的书,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的识字教学多一点文化的渗透,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在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渗透这样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上下五年前的文化精粹,相信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祖国汉字浓厚的兴趣和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丽妹
学校:晋江市罗山街道苏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