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雅玲: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

发布时间:2015/7/8 11:50:53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通过背诵,把别人知识变为自己的,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同样这句话也包含了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要“熟读”。三百首唐诗要翻过来复过去的读,读到透,读到烂为止。

“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背诵”是一种高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要有学生兴趣的投入,注意力的集中,情感的熏陶,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首先打下基础--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学习,很关键的一点是能发挥学生的兴趣。杜威在1913年出版的《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2]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的兴趣,情感的投入,细心地体味。

(1)对同一时代诗人的关注。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让孩子们动手去搜集这两位诗人的信息,让他们有兴趣去理解,去比较。他们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为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作了铺垫。

(2)对相同题材的关注。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时,就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方法,把学生曾经学过的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这几首诗分别是 《芙蓉楼送辛渐》 《送元二使安西》和《赠汪伦》。这几首同为送别诗,它们的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有的是借写景间接抒情,有的通过叙事抒情,有的直接抒发感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深情;有的是表明自己玉洁冰清的节操;有的暗示和强调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学生在诵读中,能逐渐比较,慢慢感受到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细微的情感差别,也就能在“诵”的过程中融进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古诗。

(3)对同一诗人不同社会背景的关注。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如杜甫这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绝句》这首诗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鲜明,更突出春天景色的秀丽。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辞官返回成都老家。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心中情不自禁萌发无限的感慨。诗人借助写景把动与静的这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展露给读者。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所处的年代,诗人自身的遭遇等情况进行搜集,便于孩子们的理解。

孩子们有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后,就会不知不觉多读起古诗,主动地读古诗,从而自觉地学习古诗。

其次提高层次--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读出诗词潜藏的韵律。

古人有这样的说法“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古诗的教学中反复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深奥的格式韵律知识,可以让他们在“诵”的过程中慢慢内化。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意美。[3]但是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涨红了脸蛋,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

其实重音的处理方法也有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怀才不遇时,面对大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静”,韵脚是“闲、厌、山”。读的时候也要根据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重音的处理方法。“闲”要读得长而低,借以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厌”要读得长而高,与本句的“相、两”呼应,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山”要读的长而虚,越是突出山的“有情”,越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诗人那种看透了人情冷暖,壮志难酬的抱负表现得淋漓尽致。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除了关注诗词的韵脚外,还必须注意到诗词的平仄格式。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说:“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4]所以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典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才能还原诗词的本来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最后升华领悟--鼓励学生展开大胆想象,感悟古诗蕴含的意境。

诗人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该作为重点讲解的,老师还是要不遗余力,学生们才能品味到古诗的魅力。

(1)善于抓住“诗眼”。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绿”字曾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字,到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确定用“绿”字。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个字来突破。“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作为动词用,意思是“吹绿”。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绿”字给人以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个“绿”字,体会“绿”的用法,感受诗人的用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整个江南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比较,说说“绿”字好在哪儿;还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江南春天的图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会,更容易领悟诗人的情感。

(2)善于想象。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丰富诗歌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句的意思,更透彻感悟古诗的意境。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园子里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是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我们可以窥见满园的美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园子里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除了红杏,还可能会有些什么花呢?学生们除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还会引用学过的古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这样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仅课上“活”了,孩子们爱上了古诗,也会逐渐地运用起自己学过的古诗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6]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培养一个个多愁善感的“小诗人”,但至少应该让学生们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充满了乐趣,让我们的学生们了解古诗这一祖国的瑰宝,把古诗这一民族文化的骄傲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晋·陈寿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2]申继亮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估》  刊名《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4)

[3]李雅春 《古典诗歌教学探幽》  刊名《阅读与鉴赏》 2010.04,7~9

[4]周汝昌 《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  华艺出版社   2000年6月

[5] 王 力  《语言与文学 》     高中六册· 课文 ·5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作者:黄雅玲

学校: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锦湖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