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摭谈
发布时间:2015/2/4 9:38:2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建议中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因此,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教育家们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展到最高峰。”事实充分证明,活泼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打破“师道尊严”的桎梏,师生平等对话,以合作探究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主体中,与学生和睦相处,互动交流。如课堂上可用“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比较好?请你读给同学听好吗?”……类似这种话将会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再者,教师对学生可以多些“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明白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指正,讨论时允许保留意见,练习允许自选作业等。课堂如果能这样做就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愉悦的心境中迸出灿烂的火花。
二、设置疑境,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思维冲突,引起探究性定向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展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质疑,鼓励学生善于生疑,从疑中求新。例如:在学习《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心目中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按一定顺序说出秋天的景物特征。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这时我才说:“读了课文,谁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一定是肯动脑筋的好学生。”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原来不敢问的心理障碍,同时又激发趣了他们提问的欲望。其中有个学生便问:“蚂蚁为什么把树叶当运动场呢?我不明白。”于是我马上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励求异,挖掘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孩子从多向展开求异思维,只要他们的观点正确,都应给予肯定,即使有时学生回答不尽人意,也要运用鼓励性的评议去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争议,敢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挖掘演的创新潜能。如我教《滥竽充数》一文后,我便让学生讨论:“南郭先生逃走后,结果怎样呢?”有的同学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知道自己错了,于是苦练本领,最后成了吹竽高手。有的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被官兵抓到了,被大王处死了。还有的说:“南郭先生逃走后,由于他好吃懒做,最后饿死在街头”等。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便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高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操作,捕捉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驱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更多操作实践机会,尽力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如教学《称象》这一课,我让学生亲手做一下实验,先在小木船上安放瓷做的大象模型,放于水中看船舷沉到哪里然后画线,再取出大象,另往小船上装上石头,待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取出石头,称其重量,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的道理。这样的操作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结果有的同学便想出让人站到木船上代替石头、有的想出以沙代石、以水代石等办法。
五、利用直觉,开辟创新源泉
创新需要广博的知识。很难想象,一个空洞的头脑怎能进行创新。众所周知:“创新往往来自于灵感”,知识是哺育灵感乳汁,灵感又往往表现为来自直觉思维。可见利用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洞察、直觉理解和本体判断,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在创新过程的关键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激活第二课堂,开辟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要依靠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参观种种展览,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广开知识源路,丰富感性认识,以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拓宽学生创新的时空。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去登高远足,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潜能,让学生产生习作的灵感,为创造性表达奠定基础。又如: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直觉的判断和识别,直觉的想象和猜测,给学生以直觉的启发,促进他们顿悟。还可以采取课堂抢答、即兴咏物、即兴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快速思维,凭借直觉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直觉性,从而使学生在各种直觉思维的训练中提高创新能力。
六、启发想象,拓展创新领域
乌申斯基曾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这句话说明了想象是迈向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饱含着创新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面对那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的画面,我先用极其精彩、感人的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结合幻灯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中的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想象他当时可能会想引起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想象的空间,既帮助学生领会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又对学生进行一次创新思维训练。又如在讲《司马光》一课后,我也是引导学生广开言路,说说除了“砸缸救人”办法外,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救人,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一块把缸推倒。”“把树枝放到缸里让那个孩子爬上来”……众说不一,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看哪个办法好?这不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了学生创造领域。
诚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点拨。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定创新教育信心,不断把创新教育理论科学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并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光辉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