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丽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5/2/4 9:46:32
摘要: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然而,从目前的教学评价语现状看,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合实际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教学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发挥教学中的评价改革促使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的有兴趣”,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关键词:有效 过程性评价 自信 自评 他评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题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大有教师演绎台词之势,课堂评价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合时机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评价的缺失表现在:
(一)“一言定江山”评价
很多教师总觉得让生生互评,学生语言表述不准确,评的不到位或不会评价,我们还要花时间引导,费时又费力,索性就取消了,这样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定江山”,学生表现怎样全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普遍,这样的评价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二)“功利性”评价。
走进每个班级的门口,目之所及,墙上几乎填满了“苹果园”、“丰收园”、“采蜜园”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园地。的确,激励性评价是教学调控的一种手段,它借助一定工具,如小红花、智慧星诸如此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一些“拿红花”“摘智慧果”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渲染出活泼的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学生会把学习目标置之脑后不顾,只在乎眼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作学习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即答对了问题就想得到奖励,得到了奖励就可以“高枕无忧”,心安理得地去玩了。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就屡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一些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大红花”或“智慧星”,就在座位上用手摸,用彩笔涂画,反复粘贴,全然不顾接下来该学习什么。这一结果显然与老师的初衷相悖。
(三)“单一”式评价。
在“赏识教育“这股风的吹动下,表扬似乎成了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的唯一法宝。课堂上,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表扬的旗帜,毫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尽情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试想,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找春天》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正是春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此时,老师的一番好意成为伤害学生的“罪魁祸首”。
赞可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因此,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一、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例如在学完《捞铁牛》一课时,我问同学们:“怀丙和尚的做法好不好?假如他来到了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什么?”很多学生都说他的方法好,有的说:怀丙师傅,你真棒,不愧为当时出色的工程师……有的说:怀丙前辈,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做个出色的工程师,设计出独巨匠心的建筑,把诺贝尔的建筑奖杯捧回来……当孩子们说得这么精彩时,我高兴地评价:“说得真不错,为未来的诺贝尔获得者,咱们握个手吧!”顿时,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被表扬的同学脸上也乐开了花。这时,还有小手举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怀丙前辈,你的方法是不错,但有个地方我认为做得不够好,在铲沙拔牛时,你一直把沙铲到河里,不是会使河里积满泥沙?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许多沙子。我有个建议,你可以专门拿只船装铲掉的泥沙,这样重复利用不是更科学吗?”听他说完,我马上带头鼓掌,并给予这样的评价:“你说得棒极了!你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课后,我们可以写信向编辑部的叔叔说明你的见解,说不定他们也十分认同你的观点。”这样,有依有据的评价,受表扬的学生油然而生自豪感,听的学生投去羡慕的目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应重在鼓励学生,并且应多宽容学生
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有:“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 ,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胆量、语音、语感、表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比如:有一次诗歌朗诵会,很多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加,而且读得很好,声情并茂。过了一会儿,上来一个学生,可能因为太紧张了脸涨得通红,站在讲台前好一会儿背不出一个字,我看到这情景没让他在台上尴尬地站着,而是笑着说:“这个同学看到大家那么积极,想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的同学,你们瞧,他多么的绅士啊!”别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也丝毫没有嘲笑他的味道,我巧妙地维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后来我看到那个孩子在下面十分认真地听别人朗诵。又如:在朗读课文中,学生经常有添字、减字的现象。当他们出现了这种现象,说:“不要紧,第一次读错了是正常的。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二遍、第三遍。”其中还不断鼓励“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要是有的学生都读对了,我说:“了不起,你成功!”
三、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是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
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做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1、在自评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自评是一种自我肯定。在课改的大环境下,新的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启动,学生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没有了方方框框的束缚,自主、开放的课堂使学生敢想、敢说,这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片沃土。学生通过自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懂得了好和坏是自己表现出来的,而非老师和同学说的;通过自评,学生有了追求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我导演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我告诉学生“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文坛公案吗?”这一颇具张力的矛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引经据典,开始唇枪舌战: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语言在交锋中砥砺。双方相持不下时,我适时引导:“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想想,该怎么对待这两种观点。”学生顿悟:“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说得通,不过我还是认为自己的理解更有道理。”“我明白了,遇到不同的观点时,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虚心倾听对方意见。”在这样一种自评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张。我们为看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想法而欣慰,我们也为学生的自信而喝彩!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而适时的自评,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活动中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自我挑战。
2、在他评中赏识学生的思维。
他评包括了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方式。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促进作用。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闪现着创新的火花,每一个理由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而这正是因为有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和赏识才使得学生有了精彩纷呈的思维。
在实践中,我尝试每周进行一次小组评,学生在组里用小纸条给组员写评语。学生写的评语有:你知道得太多了;你考得不错,就是字写得太差了,练练字吧;你真粗心,又写了许多错别字……这些评语具有趣味性、激励性、建议性、批评性,但学生都能接受,因为说出了事实。在每次考试后,我都让学生家长写评语,家长的评语一般都是写对自己子女的期望的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在他评中,学生更看重老师的评价。老师评价要实事求是,体现个性,要综合评价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评价要一分为二,对不足之处要以希望性的建议方式提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的评价要写得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乐于接受,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到了希望。如:我在对一个聪明调皮、学习马虎的学生的评语中写到:“哗!你这次考上了九十分!真了不起啊!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感到自豪,!可大家一看到你写的作业和作业没按时完成时,大拇指都往下掰了。你说,是不是得花工夫改一改了?别让大家对你失去信心,好吗?”该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惭愧得脸都红了,家长也看到了老师真切的关怀,更积极的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现在该学生的许多坏毛病都改过来了。学生、家长、老师都尝到了评价改革的甜头了,从而也反驳了“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让棍子跟他说话吧”等观点。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各种能力得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拓展和提升。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艺术的评价是让学生课堂上妙语连珠的动力,更是学生爱学语文、崇拜语文老师的直接原因。从长远的目光看,这也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管水珠《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方式的多元化》《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7下
作者:翁丽钦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