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星:品味文本“三美” 感悟表达之妙
发布时间:2015/2/4 9:49:08
摘要:教育方针提之美育,可见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美学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文课中的美,不但能感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从中学到美的艺术,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力和思维力。《跨越百年的美丽》,要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题品析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美在哪?又要从文本语言剖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句之美,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整体布局来研究课文特色、从而达到形象和语言鲜明、动感十足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特色、感知、剖析、品味、语言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有些题美文美意更美。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它无处不透出淡淡的美。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作者,告诉他们,本文作者是梁衡,他的《青山不老》《晋祠》等选入中小学教材,他的文章“篇无新意不出手,一语破天惊出海”。怎样引导学生读文,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本文“三美”呢?
一、从课题品析入手 感知“三美”内容
从课题看,它紧扣“美丽”能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简约,扎实有效。
让学生深究文题,让其发现:文章的标题富有深意,涵盖了全文的内容。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美丽”入手,让他们反复思考比较,找出最能表现居里夫人个性特色的一张标签,是作者重锤敲打的一根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发现“美丽”。
一是玛丽,居里形象外表的美丽。居里夫人穿着一袭黑色长裙,她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让人感觉她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1898年12月26日登上法国科学家院讲台的居里夫人,究竟是怎样的穿着打扮,怎样的颜面神情,要引导学生想象,作者通过镜头画面,凭自己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描画了他心目中居里特定的美丽——身材修长体态轻盈,皮肤白净漂亮,外表冷艳淡定朴素典雅。不仅表现形貌的漂亮,更是表现神韵的美丽。让学生了解,通过人物外貌描写表现内美的写作特色。
二是镭的“美丽”。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通过细读,学生不难画出“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镭的美丽其实也影射出居里夫人的美丽。因为这是玛丽终日烟熏火燎,衣裙,双手留下点点烧痕,疲劳之极,腰酸背痛的不美丽换来的美丽。这是不美丽中的美丽呀!
三是让学生领略她精神境界的“美丽”。这是作者最刻意表现的。告诉学生,如果说形貌的美丽是天赋的,那么精神境界的美丽则是事业锤炼的。如果说外形美丽难,那么又美丽又有成就更难,而执著追求,跨越美丽,百年不衰更难。让学生解决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视名利如粪土”“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细品细揣摩这些语句内涵,让学生再次感受居里精神境界之美。
学生初读、默读,小组轮流读之后,让其说说:作者说“跨越百年”有几个方面,让学生发现,文题跨越百年、文中有三个方面告诉读者:一是宣布镭的发现至今已逾百年,她用过的笔记本,“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二是她的“美名”流传“迄今已经百年”;三是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在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她变成了近代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百年”是恒久永远的意思。
二、从语言特色剖析 领略用句之美
由于课文是一篇重于阐述理性的散文,结构的缜密,语言的严谨给人以深沉的思考,而形象的塑造、直观的描写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导学生熟读文本三大语言特色,是最直接、最理想的教法。
一是长句子多。学生在发现句长费解困难时,教师可点拨:文中长句句意丰富,如行云流水,可以使叙述连贯,意思表达准确。它需要读者有较好的语文素养,有缜密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理解时能抓住主要成分。
如: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年。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克勒乐/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这样边读边品,停顿中断想,加深对长句的理解。
二是让学生发现本文几种表达方式的特殊。
①用俗语。如“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师:这种俗语使文章显得通俗风趣,可读性大大增强。
师:本文还有第②个特点,细节描写,谁能从文中举一个例子来?生:“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师:对,这一细节是作者想象的,是他故意设置的一个细微情节,既丰富了情境、有画面感,又起了点题的作用。
师:本文第③个特点,是排比句的运用,谁能在文中找一找?生: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师:对!这既是个排比句,又是个比喻句,这里用电影镜头剪辑的方法,快速地切换了一个场景,点明了玛丽居里的历史性贡献。此处也是一个朗读的好练点,读起来富有节奏,酣畅淋漓,显得朴实华美。
三、从布局特色讨论 让美给人启迪
本文在文章布局上又很有特色,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质疑问难里可指出:课文是属散文体的通讯,叙述顺序有些特殊。它用叙述加抒情议论的顺序来写,而课文前面的叙述又是倒叙的结构。
师:谁能来给本文分段,并说说各段主要写什么?生:课文第1、2段先写结果。第1段写现在——1998年,点题‘百年’;第2段回忆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宣布发现镭。第3、4段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经过。第5、6段抒情议论居里夫人的美丽品质:——未被盛名宠坏。
本文以“美丽”贯穿全文,着重从“美丽的形貌,”“美丽的镭”,“美丽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叙述,正好处于课文的三个部分之中。作者这样布局的好处,要先由学生讨论评议:师指示:作者这样写,怎样逐段点出美丽的意义?生1:第一部分开门见山,作者叙述结果,引起读者注意,点出“美丽”的直观意义。生2:中间叙述发现镭的经过点出“美丽”的物质表现,扣住“美丽”。来之不易来展开。生3:第三部分进了一层,侧重于评价居里夫人精神境界的“美丽”读到这里,学生会为居里夫人美丽的人格魅力而赞叹:总结出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赐给的美形所累所限制,她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真是“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宠坏的人。”最后让学生快速再默读课文一遍,将关于居里夫人科学成就的句子划下来,对她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交流。
语文导读要讲求实效,像这样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并将“美丽”作为主线,让学生品读揣摩,让学生交流议论,从居里夫人的人生轨迹来安排教学过程,围绕“美丽”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美丽”的认识,提升学生对美的价值的诠释,一举多得,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贾玲《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活之美》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11期
2.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南京师范学校2003年
3.余映潮《品读文章的形态美》《云南教育》2008第1期
4.王苏君《审美体验与日常体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杨晓新《解释美与语文教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校1998年01期
作者:陈丽星
学校:莆田市仙游城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