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丽容:浅谈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4 9:54:3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所谓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 “敢问”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享受到读书的欢乐,促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思考。对于课堂上总爱提问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也应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筋的一面,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于生性胆小羞怯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老师相信你能行!你真了不起!”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肯定的微笑,或者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敢于发问。

一次,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作公开课,学习《宇宙里有什么》。她让学生看书提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这位学生很尴尬,自己怎么问了这么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可于老师却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可既然‘万万’是‘亿’,为什么作者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同学们思考之后,觉得“万万”读起来似乎比“亿”感觉多。在确定没有其他看法后,于老师总结说:“这个‘万万’不但读起来响亮,通过重叠,还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自责一扫而光。

二、教给质疑问难方法,使学生“善问”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善于发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发问的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飞夺”是文眼,可紧扣“飞夺”一词,引导学生质疑:谁和谁飞夺泸定桥?怎么夺的?结果如何?这样从课题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学生学习的激情又被激发,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2、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3、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提出:耐心是不焦急的意思,两个词用在一起不是矛盾了吗?从这些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人物的品质。

4、从重难点处质疑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就水到渠成。

另外,引导质疑还可以抓关键句段、字词质疑,结合课后思考题质疑,根据特殊标点符号质疑等,因此,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思考,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

三、质疑释疑完美结合,让学生“乐问”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光有质疑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当的释疑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应简单给个答案,而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简单的问题可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己解决;稍复杂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来解决;较复杂的重点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学生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生疑——释疑——再生疑”不断循环往复,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聪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问:“我觉得曹聪并不聪明,石头笨重不好搬动,还有比曹聪称象更好的办法吗?”抓住这个契机,我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不用石头,用泥土,因为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主质疑,又自行释疑。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自己想到的这些办法,都与曹冲一个原理,那就是浮力原理。所以大家又达成共识曹冲还是很聪明的。 由此可见,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释疑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学生就会乐于发问。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书山有路‘疑’为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爱“疑、会“疑”, 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从善问到越来越爱问,“问”趣盎然,这样,“学海无涯”就可以“‘乐’作舟”。  

 

作者:林丽容

学校:福州市平潭县北门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