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颜婉芳:培养自改互批能力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发布时间:2015/2/4 10:03:32

 

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感慨:每次费尽心思,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一分发到学生手上后,他们往往只看看分数就把作文塞入课桌,很少有人愿意细看老师的评语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对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并不领情,更多的是敷衍了事地应付,誊写完的习作仍然是改进极少甚至原封不动地再抄一遍给你。如此循环往复,老师受苦受累,习作教学却收效甚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首先这是因为在讲解与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再者是学生缺乏强烈的“读者意识”。叶圣陶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显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真诚写作,必然是心里装着“读者”,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只有教师一人,这个“读者”太熟悉、太单一了,学生没有新鲜感,习作自然提不起兴趣。

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以上问题,采取新的批改方式——自改互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所谓“自改”就是指由学生自己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使自己有所进步;“互批”是指同学间互相修改文章,并且加上批语。而“自改互批”则是学生写完作文后,同学之间互相批阅,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品读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找出好词佳句,修改不合理的内容,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进行“自改互批”,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自改互批”,进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呢?

一、形成意识

目前许多学生作文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写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乐趣,缺少积极性。他们认为作文写好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改是老师的事。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修改,养成修改的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好文章是自己改出来的道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诸多文学大师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推敲;左思呕心沥血十年写成《三都赋》;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整整二十次修改玛丝洛娃的形象描绘,才成就了精彩的片段……如此让学生形成修改的意识——只有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雕琢出好的作品。事实证明学生在自改过程中看到自己经过修改的作文通顺多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作文兴趣也增强了。

二、探究方法

学生有了修改的意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修改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自改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较难的事,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中肯的讲评,授之以渔以培养学生由“学改”达到“会改”的目标。我的做法是:1.抓住共性,示范引路。即教师就学生的某一篇带有共性的作文公开批改。教学时教师把选文输入电脑或通过投影仪投影,按照批改作文的要求和步骤边指导边示范批改。批改的过程中辅以学生的讨论建立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流动,避免教师的单项灌输,授之以渔师生共改。组织全班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批改同一篇作文,备课时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作为批改对象的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①具有代表性启发面尽可能大些,②应是经过不太多的修改就能成为较好的作文并不挫伤写文章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显示批改的效果。2.归纳方法,实践自改。在经过了“抓住共性,示范引路”展示批改的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改的方法,我把这个方法取名为“自改互批四步曲”。①读并改:可以通过对自己作文的一两遍朗读来发现语句上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词改句,改错别字,甚至改标点符号,力求使文章通顺流畅。②读并划:还是通过读,只不过这一次是默读,不出声地读,边读边找出自己作文中的美词佳句,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在旁批注这些美词佳句好在哪里。③批并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也就是把自己感到得意之处圈起来,感到没有把握之处划出来,然后请他人看,看是不是与自己的评价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地方要多修改。④点评并打分:即为自己的文章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并给予打分。而作文的评价等级分数我又给它细化为优(30--27分)、良(26—24分)、中(23—21分)、合格(20—18分)、不合格(18分以下)这五个级别,打分时用具体的分数学生喜闻乐见。运用以上所归纳的修改方法,学生按照范例开始进行自我习作的修改尝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范例的榜样作用,学生批改起来可就有的放矢了。3.学生互改,分层建构。①学生互批:让学生互相修改是一种很好的批改方法。这样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多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对习作的基本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②小组批改:四个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轮流执笔,共同讨论,逐一批改四人作文。先疏通文句,然后按老师要求评论优劣,写出评语。互相交换批改更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令学生有被“确认”、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而这种被认同和赞赏的感受会转化成一种“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励孩子学好作文。

三、  教师反馈评价,提高自改兴趣

习作教学中实行学生“自改互批”的模式,并不等于教师把作业都推给学生,而自己无事一身轻了。相反,老师要做的事还很多。初始阶段,教师要做的事主要是给予客观公正的反馈及评价。学生的习作也许幼稚,学生的修改也许简单,甚至有的学生的修改是错误的,但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尽量去发现“亮点”,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作文的优点,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横向面积的比较也有学生个人自身纵向角度的对比,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以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是提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语言也要委婉,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给予告知,让学生常常感受来自教师的自改评价。

四、“晒”习作,体验成功之乐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劳动成果能有机会得以展示。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习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之快乐。

1.诵读自改佳作:在习作讲评课或每日的“精彩文段分享会”——利用每天语文课前几分钟,请修改好习作的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尝到修改的甜头。

2.张贴佳作,布置班级文化:精选优秀习作,张贴于教室“风采展示栏”内,让学生体验到被欣赏、被接受的愉悦。

3.推荐报刊,投稿发表:对于更为优秀的习作,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有关报刊的邮箱或地址,鼓励学生投稿发表。

4.鼓励结集成册,赠送亲友:对于班上爱好写作且文笔不错的学生,教师建议他们每个学期末将自己的习作结集成册,制成文选集,再赠送给同学、老师、亲友,如此可使学生欣赏自我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改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重视学生“自改互批”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贵在坚持。教师要注意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修改的好处,逐渐让“自改互批”作文成为一种需要,这样才容易坚持下去;也才能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常抓不懈,学生常练不懈,学生“自改互批”作文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习作教学实效的步伐也才能迈得更大。

 

作者:颜婉芳

学校:晋江市养正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