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华:培养语感,让学生爱上语文
发布时间:2015/2/4 10:19:30
摘要:朗读指导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形、意、味、情、神,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课堂质量,所以“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关键词:语言 朗读 兴趣
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通常都是将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授学生以明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将根据多年任教的实践,浅谈有关朗读教学的几点陋见:
一、激发兴趣,爱上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语境,利用各种途径,激发“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荷叶圆圆》第一段时,我通过课件把一整池挨挨挤挤的荷叶展示给学生看,给他们以视觉上的冲击,接着让学生说说这荷叶美吗?他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吗?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一下子就把那种喜爱的感情及美丽的荷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学生胆子大,爱表现,不怕读不好丢脸。所以在这时进行朗读教学是最有效的。但教师也应保持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不能出现嘲笑、批评,而应该是欣赏、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朗读的兴趣。
二、加强示范,克服唱读
现在的小学生,“唱读”成为朗读的最大缺点。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停,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孩子一起“唱” ,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小“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那么如何克服唱读呢?
第一、教师要通过示范读、带读、听录音等形式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朗读时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
第二、一定要学生识记生字词,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扫清朗读障碍,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从慢到快。
第三、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在刚开始教学生时读课文时,我常常会把一些较长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划上停顿线,如《雨点儿》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很吃力,虽然能够读通,但是拖得很厉害。于是我就给它划了一下,变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句子读通读好了。
第四、在朗读时,注惫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逗号停一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掌) ,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对于改善学生唱读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三、方法指导、形式多样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光要用自己的范读再现课文的情境,还共把自己的朗读方法告诉学生,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
第一、注意读出不同类型句子的不同语气,如陈述句在朗读时末尾用降调,疑问句末甩用升调,感叹句的语调大都读成高昂的……如《雨点儿》一课中的疑问句“你呢?”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是升调。
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读、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在训练开始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符号,如停顿( ︱ )、重音( · )、上扬( ↑ )、下降( ↓ )、平直( → )等,以辅助朗读,这些符号可以作为拐杖,帮助学生掌握停顿、重读,长期训练,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三、各种语气的读法指导。高兴的语气、伤心的语气、兴奋的语气、请求的语气等等,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学会并运用。如《自己去吧》中,教学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体会小鸭的心情你认为他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妈妈说话?
生1:很好的语气。(大家表示不同意。)
生2:高兴的语气。(大家虽然同意,但认为还不够贴切。)
师:假如今天你和妈妈去市场,看到一双非常漂亮的鞋特想买,你会怎么和妈妈说?用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会用撒娇的语气说:“妈妈,我要鞋。”(边说边做动作。)
生2:如果妈妈不同意,我想我会用央求的语气和妈妈说:“好妈妈,给我买双鞋吧。”
(学用央求的语气说话。)此时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你们知道小鸭 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妈妈说话了吧?下面我们就用撒娇或央求、请求、或有依赖性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法不胜枚举,但都不应硬灌强求,应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的求知心理,适应的、轻松地、随机的传授,更应该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语言素质。
同时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A.个人读:包括指名读、自由读、轮读.接续读.赛读等形式。采用指名读是检查学生朗读的主要方法,指名好的同学读还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自由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朗读的机会,也利于边读边思考;赛读则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激励他们不断进步。B.齐读:有利于训练学生读正确、解决读音、自然停顿和语调的问题,调整个别学生的朗读速度。C.伴读:让学生跟着教师小声读,或由读得好的同学带着读得不好的同学读,对朗读能力差的同学非常有益。D.分角色读:这种朗读的形式活泼、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会产生朗读疲劳,也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读悟融合,理解文本
小学阶段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教学《我们成功了》,在学生了解到我国仅以一票之差失去2000年的奥运会主办权,而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01年7月23日晚最后赢得以2008年申办权时,他们心中热血沸腾,在朗读“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时,几乎是挥舞着国旗,齐声欢呼直至最后激情未减,可见感悟与朗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总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析中解放出来,回归自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爱上语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叶清华
学校:福州市闽侯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