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丽:浅谈培养学生倾听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5/2/4 10:23:47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较以前更为活跃。在教师创设的宽松、民主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善于提问,勇于表达意见和看法。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课堂变得“热闹”的同时,却普遍存在这些现象: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边风”,请学生朗读或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指;老师指名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学生则左顾右盼,根本无心倾听;当一个学生刚回答一半,旁边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我……”凡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只是一味地表现自己,根本不会去倾听别人的意见。
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一个人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等于无视纪律。真正的课堂活跃不是无序地动,而是一种有序的、动态生成的。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别人的不同见解,倾听别人的独特之处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明确倾听的重要性,让学生愿听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只能在和谐的范围中潜移默化去渗透,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表现“倾听”的重要性。
如:在开学第一课,教育学生课堂行为习惯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聪”字,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聪’的含义吗?然后我让学生分析“聪”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就会说到 “‘聪’字分为‘耳’、‘ˇ’(眼)、‘口’、‘心’四个部分组成。接着我再问,那么哪一个部分先写呢?学生异口同声说道:“耳”。我顺势引导:是啊,要想聪明,就得用‘耳’朵认真听讲,认真地把话记在心里。学生一下子就领会到倾听的重要性了。
二、激发倾听的兴趣,让学生想听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奖励和游戏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再如“传悄悄话”──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如果没有说错,可以获得“小小邮递员”的奖章。而在高年级口语交际课和主题班队会中,可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唇腔舌战”辩论赛等。为了获得胜利,学生们必须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对手”的信息,思考对方说话的漏洞,针锋相对。这一过程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倾听能力。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会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
(1)明确要求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所以,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虚心;四要用心。
(2)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注意言传身教。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老师应始终用目光注视学生,用赞许、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表示认真倾听了。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要及时指导、评点,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体现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3)评价导航
养成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具有导航的作用,能指引学生找到努力方向。如常常在班上表扬:“瞧,XX同学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XX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你真会倾听,连同学发言中的这个小错误都被你发现了。”这不单单是对学生的称赞,更重要的,是对于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同学,他们知道了应该怎么做,长期如此,定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只有学生成为好的倾听者,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师生沟通才会更为顺畅,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才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引导,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作者:陈志丽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