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发布时间:2015/2/4 10:36:07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作为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地选择,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为课堂注入活力。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运用及应坚持的三大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生活化 教学资源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抱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不好上,教材中提供的很多人或事与小学生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导致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令诸多教师头疼不已。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调查和听课,笔者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不断挖掘生活这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泉,才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活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为课堂注入活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适时适宜地引入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生活化教学应坚持哪些原则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针对生活化教学,笔者有以下些许看法,与同仁们交流,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运用
1、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新课导入的环节,在一节课的开头部分就把学生吸引住。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与自然、完美的导入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如果能在新课导入中,引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落花生》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种花生?花生好吃吗?
生:有种,很好吃!
师:那同学们知道花生是怎么结出来的吗?
生:从土里结出来的。
师: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花生是怎么结出来的,花生苗的花落了以后,长花的那些根扎到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叫它什么?
生:落花生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许地山的笔名。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取这个笔名?
师:问的好!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来解开大家刚才提出的疑惑。同时还要学习这篇散文好在哪里?
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课的学习。
2、回归学生生活,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基本上每一节语文课都会涉及到一些生字词。有些生字词单靠教师简单的解释,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有时候碰到一些较偏僻的字词,教师不管费多少口舌,学生就是不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回归生活,引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化地对生字词进行阐释,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慈母情深》一课中的生词 “龟裂”时,笔者先带领学生读三遍,让学生记住这个词的正确读音,然后提问 “你知道龟裂的手是怎样的吗?”大部分同学回答“干燥”。于是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奶奶的手吗?”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描述奶奶的手的样子。最后,笔者侍机引导学生用“龟裂”造句。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学生最易读错又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读音,明白了意思,还学会用它造句,更为后文的教学做铺垫。
3、创设生活化学习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中探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结合。笔者认为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设计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落花生》一课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请举例。”通过讨论,学生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有为人分忧解难的警察,有无私奉献的教师,有默默工作的清洁工,有舍己救人的救灾人员……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要揭示的做人的道理。
4、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课从生活中来,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课本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中,或让课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学生才能真正接受,并将知识内化。如在上完《火烧云》一课后,笔者安排时间带学生去观察日落时晚霞的景象,让他们真正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火烧云的变幻莫测。课后,笔者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个事物,并要求学生仿照《火烧云》,重点描写出该事物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有灵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推崇,但这也往往让一些教师走入误区,即过于注重资源的增量,而忽略了对资源本身的开发,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多知道了一个事件、一个人物,而没有从这些资源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因此,笔者认为,进行生活化教学要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1、针对性原则。笔者认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发和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不要单纯为了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而过多地引入生活素材,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因地制宜原则。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多种多样,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地取材,发挥乡土资源的价值。
3、综合性原则。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学生的生活面越来越广,生活素材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加以整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语文课源于生活,生活这汪清泉永远不会干涸。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有的放矢地选择,并将其转化成教学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既更好地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服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让语文课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说,生活化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永远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作者:黄世美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东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