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亚敏:坚守语文本真 追求教学质效

发布时间:2015/2/4 10:48:22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低消耗、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课改几年来,一部分教师上课追求形式,多数课堂活动不够深入、问题设计没有探究性。一节课短短40分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悄悄溜走。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本真性、质效性的语文课堂呢?

一、守牢“琅琅书声”,追求简单教学环节

1、读得简单,学得快乐。

“读”是语文教学基本特征,“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不变的基本理念,琅琅的读书声应贯穿于整节语文课,整个校园应有书声在回荡。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来自一小的吴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采取美文美读的策略。在学生经历:初读课文,感知文美;精读课文,感悟情美;品读课文,体验画美的学习历程中,以“读”挂帅,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走近“村居”,走入“村居”。学生在读中感知到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美,感悟到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感受到翁媪俩“相媚好”的惬意美。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在活灵活现的品读中,我们仿佛看到安宁的村居生活不仅陶醉了辛弃疾,陶醉了老师,更陶醉了全体学生。村居的意境、原本躺着的文本被读得生机盎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简简单单,学生学得快快乐乐。
     2、读中品味,引领体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咀嚼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大量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可紧紧抓住“中午,桌上就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一句来品读,感悟槐花的香。首先让学生找句中带“香”字的词语,并读读这些词儿。接着理解:“清香、醇香、浓香”之间有什么区别,举例说说。最后提问:你怎样把“清香、醇香、浓香”读出那种香味?生练习诵读,再设意境引读:这清香、醇香、浓香全弥漫在空中,让我们闭上眼,轻轻地闻一闻,呀,是淡淡的——(清香),再走近嗅一嗅,那是醉人的——(醇香)哪,睁开眼,让我们再深吸一口——这就是(浓香)呀。最后指导学生把“浸”的感觉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令人心醉的花香飘满教室!在朗朗书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槐乡独特的风韵,使人感受到悠远的槐乡文化。这一层面的朗读应建立在读通的基础上,以理解感悟为手段,读悟相融,读中穿插体验、讨论,使学生能够内化作品的语言,并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

二、守住“实”字课堂,追求朴实教学风格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首先要抓住一个“实”字。课堂教学的“实”具体表现在:  

1、真实,让课堂如此本原。真实的语文课就是你平时怎么上就怎么上,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听课才这样上的。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比如:最基本的小黑板、生字卡片等。  

2、朴实,让课堂如此亲切。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会有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一人一颗杨梅,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来逐渐认识“杨梅”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不管教师预设了什么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把握语文的本质,使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延伸。所以,深入备好每一堂课,深入了解学生,使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得以提高,才可能构建一个真实、扎实的动态课堂。   

3、扎实,让课堂如此高效。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练笔、阅读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细致与扎实。于老师让学生一人读一行,学生读到“颤动”时有多位同学没有读准,于是老师就先教给读错的同学正确读音,然后又让这位同学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直到所有学生读准才罢休。这一细节的出现也许有很多老师认为太古板,太陈旧,有失公开课的风雅,但它却恰恰弥补了当前公开课所欠缺的“扎实”。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看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演示,继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察体验去写字,老师走入学生中间伏身指导,这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彰显了教师“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风格。

三、守紧“生活”体验,追求情感升华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或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语文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语文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班上的同学用一分钟的时间看能干什么事?比如:写几个字?跳几下绳?让学生理解时间是如何悄然流逝的,从而加深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去、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孩子们通过思考、实践,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更应时时关注孩子关心什么?经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语文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自己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语文知识。

 

作者:陈亚敏

学校:泉州市安溪县参内中心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