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娟:将“语文味”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2015/2/5 9:07:01
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 “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泛语文”、“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语文味”进行到底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文味”
“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文本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要想在语文课堂散发她的“语文味”,在上课前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构建学生,教师,文本的有效对话。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生而揣摩,体验,提升,教师要设法走进作者再走进作品,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这一过程就是追寻文本基本涵义的过程,要识得其真,就必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或再建。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力争准确文字传载的信息,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
课程要求教师有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删教学内容,调整进度,扩展或延伸,其目的就是要使教材适合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行教材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并且能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语文味。
二、嚼字析句,品出“语文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嚼字析句,从字里行间品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品出文章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不只要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品出“味”来,那就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使语文有了情感、有了依托的载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请看一教师执教老舍先生《猫》课文的教学片段: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 “摩擦”而用蹭呢?
生1:我觉得用“摩擦”,文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2: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猫好象不再温柔可亲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3: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4:猫“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要求抓抓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的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猫这样就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了什么呢?
生5:蹭出了可爱。猫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
生6:蹭出了友谊。
生7:蹭出了顽皮。
生8:蹭出了乖巧。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一下子就答到了蹭在字典里的准确是解释——摩擦,但执教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因为学生还没有体悟到“蹭”字的真正妙处,没有“悟其神”, 于是执教者追问“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 “摩擦而用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经过碰撞,他们品出了猫的可爱,乖巧,猫对老舍的友爱,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四两拨千斤。教学时,紧扣这些关键、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往往能够抓住文章的要害,提升思维的深度,把“薄书读厚”,把“短词读长”,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深处。
三、琅琅读书声,读出“语文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通融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立足文本,以读为载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语文味”呈现其中,识记生字,释词析句,深化理解,背记好词佳句,感悟文本美妙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请看 《棉花姑娘》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七星瓢虫真热心呀,不一会儿就把蚜虫吃光了,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大家快读读最后一段。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教师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碧绿碧绿”、“雪白雪白”为什么读得慢,那么柔?
生:棉花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开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多美呀,我在慢慢欣赏呢!(再次读这句话)
师:老师看到你脸上笑眯眯的。
生: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正咧开嘴笑呢!我也很开心。(再读最后一句)
师:是呀,棉花姑娘在七星瓢虫的帮助下,重新焕发出美丽,看,她正对我们展开灿烂的笑脸呢。(欣赏动画)
生:入情地看,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自读,个人表演读,集体表演读。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得那样有滋有味;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学生却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所在!
四、注重内涵,评出“语文味”
教师设计评价语时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情境,努力寻求评价语言与文本语言内容的相融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若评价语与语文学习内容浑然一体,针对性会更强,指导作用就更明显了,其“语文味”更是自不待言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恰当地评价了学生的朗读,也让学生领悟到该如何来表现小杂草此时的感受。用了非常精妙地语言来做课堂评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请看这一精彩的片断: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速度快)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读)
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朗读评价,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读出画面,读出见解,读出情感。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的气息,使整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朗读评价是最常见的,在我们的课堂中,许多老师在学生朗读后,往往以“读得好”、“真不错”不着边际的评价一概而论,学生的朗读得不到提升。因此,朗读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情趣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同时,也升华了朗读的情感。
五、巧抓训练点,写出“语文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更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训练。写作,是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写作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蕴含着形象简明的表达方法,这都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教师就要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挖掘课内资源,巧抓读写训练点,适当借鉴、移植、积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布置学生学习本课“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用三个事例证明第一个问号是最重要的”的练笔。又如教学《翠鸟》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翠鸟羽毛的特点,向学生渗透按顺序观察的方法。有些课文语言优美,语汇丰富,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将所学词句加以积累应用,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材。如教材《秋天的雨》一文的拟人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生动优美,句子结构严谨,就可以安排仿写句子的练习。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语句、句式、片断、结构,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语言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语文素养也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地提升。
让我们用心灵去领悟文学艺术之美,用慧眼去发现语言文字之妙,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语文元素,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将“语文味”进行到底。
作者:陈玉娟
学校: 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