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叶文洁:教育资源薄弱校小学生写作困境浅探

发布时间:2015/2/5 9:13:29

 

摘要:小学写作面临各种困难,原因多样,既在于作文课堂的枯燥,教学资源及方式的单一,更在于多年保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作文课堂 枯燥 评价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几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我带领一个约有45个学生的班级从小学三年级走向小学六年级。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语文的作文仍然是小学语文的重难点。不论针于学生的学习,还是针对老师的教,小学作文无疑是一个至今都困难重重的项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总结起来,学生们多数是在抱怨作文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不知道作文要怎么写,写了作文有什么用,作文太没意思了……而教师们亦是怨声载道:作文教学限制颇多,难有施展的空间;教学负担重……作文教学的困境急需得到合理的解决。

我所带领的班级,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们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低,家庭教育缺席,学习条件差。他们的作文难题,代表了至少是我省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学习困难:

一、作文枯燥乏味

首先是作文话题上的枯燥。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内容较为单调乏味。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四个学年间,一共有近60次的作文练习,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题材:写一个------的人,写一件-------的事,写一处-------景,或者是地方风情。这几种题材循环往复地利用,中年级时写简单些的人事物,高年级写复杂些的,然而,总是“换汤不换药”的重复。学生的作文也因此是“加汤不加料”的二次三次翻滚旧汤。这样单调的题目,造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双重疲惫。当学生们再次见到类似的题目之时,学生没有写作倾吐的热情,只是把上一年写过的内容改头换面地替代进去,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的乐趣。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炒冷饭”的作文面前,也失去了批改的乐趣,常常是草草写上几句评语了事。师生都没有从中获取到新鲜的体验。

第二,学校管理制度的严格从某种层面上促成了写作的课堂的单调。常常听孩子抱怨、家长和社会质疑:作文课堂的教学何以如此单调;为什么不能走向大自然、社会和生活进行作文教学?面对这样的呼声,教师也有自己的无奈。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经费来源的渠道是否符合有关的教育收费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畏首畏尾,不敢带学生去体验外面的世界的精彩。

孩子们视界窄小,整天被压抑在校园当中,不能见识到外面的天空,对周围熟悉的事物没有描述倾吐的热情,作文的内容自然就单调乏味。

当今学生都是家庭的宝贝,社会以及媒体也主观地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的责任一味地归结到教师和学校的身上。教师畏惧承担出行途中可能的突发意外的责任,一旦在校外遇到突发状况,家长、社会就将找教师以及学校的,“麻烦”,甚至在学校内发生意外,教师都要承担看护不周的责任,轻则通报批评,重则离职开除。这样的严酷形势成教师明哲保身,不敢为孩子创造更加有趣的作文课堂这一可悲的现象。学校为了自保和保护老师,更是三令五申,要求或者规定教师尽量“规矩”教学,“小心使得万年船”。试问,这种情况下,作文课堂怎么可能是一节有趣的课堂呢?

第三,单一的评价方式造就了作文的枯燥无趣。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效的评价具有激励学生写作的效果,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按现在的学制规定,一个班一般是45个左右的学生。学生多,错误的类型大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错误,也很难通过整体评讲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更正。作文的特点要求老师逐篇地进行细致的批改。

然而,每个语文教师手上都有字、词、阅读方面不下4样作业,此外还有考卷,导致老师课后没有时间批改。一周有限的六节语文课,还有教学任务,这就造成教师在评价作文时出现了改不过来的情况。那么,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作文的评讲课就有意无意地被挤压了。那么,讲评的内容自然就“偷工减料”,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很难通过作文讲评来得以提高。

此外,作文讲评课课时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忽视作文讲评课。常见到作文点评课上,老师总是笼统地说“某某同学语句不够流畅”,某某同学“详略不当”……这种过分概括的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将点评切实轮到哪个同学的作文上,甚至连搔的是谁的“痒”,学生都不明确,又何谈改正和提升?

教师对点评课程的无奈的忽略,间接导致了作文点评课的无趣味,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上点评,使本来就不受欢迎的作文雪上加霜。

二、不会写

学生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是从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的跨越过程,一二年纪不安排作文,只要求学生看图写词组,看图说话。这可以说是作文的雏形,根据的是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走向段落篇章的循序渐进的原理。这本是科学的一个进程。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师生们就产生疑惑,如何让句子走向段落篇章呢?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教师们总是声嘶力竭的强调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按观察的顺序”……然而,收效甚微,许多孩子仍然不明白应该先说什么,怎么安排说话的顺序。我市甚至有这样的“作文补习名师”,他将作文分类,并写成模板。孩子们只需要记下模板,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相应地模板,再填空,就大功告成。这很像我们大学英语考试的四、六级作文模板。这位老师的补习声誉在家长内是响当当的。“作文困难户”的家长们把这位老师当成福音,他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虽然不会很有新意,但只要孩子们用对了模板,总出不了大错,甚至,孩子们如果能填上“好词”,作文还是能得高分的。

在我看来,作文连句成段,段落成篇章不是三年级开学后的事情,使字词组成段落,应该更早地为此做准备。早在一二年级,甚至学前教育,就需要学校和家庭有意识的养成。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的语言课。听说读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四种能力,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作文,正是语文四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是孩子们内心有感,触发于文字的表现形式。孩子们正式在日常的“听”中,去获取信息,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正因为有所得,孩子们才会思考,有感于心,从而才有表达的欲望,这种表达,可以是“说”,当然也可以是“写”。可以这么说,作文是“说”的书面形式。

由此,我认为,作文是“说”出来的。因为对事物有兴趣,才会“有感”,因为“有感”,才会有想表达的欲望。家长们总是抱怨孩子们不会写作文,作文写得不好。可是,很多家长忽略的这么一种现象:爱“说”的孩子,写作文时通常“有可写”;“会说”的孩子,常常也“会写”作文。想让孩子写好作文,家长们应该培养的是孩子说话的能力。不仅仅要孩子们说,还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地听孩子们说,对孩子们的表达传递出自己的态度,此外,更需要家长老师们对孩子所说的内容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引导和帮助可以的针对“形容”事物的能力,可以针对表达的条理性等等。在孩子的“说”与家长、老师的“听”中,写作能力在一次次地进行着“演习”。这时,教师才能在作文课上对孩子们说“写作文就是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没有之前的准备工作,交上来的作文只能是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心痛”的“天书奇文” 。

小学生作文,需要家长、学校、教师、政府等各方面的协作,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作者:叶文洁

学校:福州市东方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