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玲:寓创新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发布时间:2015/2/5 9:17:52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追求。其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即从根本上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展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成功的评价,增强创造信心;拓宽知识领域,发展直觉思维。注重挖掘教材创新因素,给学生提供众多的创新思维方式,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    激发兴趣    发展求异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追求。而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问题。其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即从根本上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从中渗透创新教育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相互示范的效应”。只有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感知、思维、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室”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空间,而“课堂”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社会空间。课堂教室是一种师生互相合作,双向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的智慧光彩。在今天的课堂里,我们强调宽容和谐,是为了营造一个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在旧的课堂教学中,森严的师道尊严,专制的教学作风,使得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友爱互助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紧张而僵滞,哪里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呢?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中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展求异思维

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于求异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以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让课堂时时出现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如三年级语文《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讲的是飞机遇到寒流,眼看就要撞着山尖,情况十分危险,需要跳伞。可是与总理同行的叶挺的女儿小扬眉没有伞,总理毫不犹豫地把伞包给了她。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想让同学们感动。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扬眉来说很伟大,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来说就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要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扬眉相比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像喷泉似的涌了出来。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该把伞包让给小扬眉。有的说,总理怎么不急中生智抱着小扬眉一起跳呢?有的说,课文写的不合理,情况那么危险,文中却用好几句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扬眉的鼓励,而且后边还加了个省略号,我认为总理当时肯定来不及想出那么多道理教育别人,因为时间不允许啊!有的说,不知道小扬眉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问问她当时的心情。核实课文具体细节的真实性。本来是统一的标准答案,现在却被学生的多维思维分解了。

又如有位教师在为《麻雀》一课做小结时说:“读着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个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给予学生成功的评价,增强创造信心

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维,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激励性的成功评价。首先,教师要科学地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尝试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消除对创造“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无论是对创造力发挥的好的同学,还是对创造力暂时“低下”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创造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助燃,以期形成“燎原之火”。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一位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学生答案很多,有美丽可爱、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等。面对这么多的答案,教师一个也不否定,表扬说“美丽可爱”的同学对大榕树有感情,表扬说“生机勃勃”的同学有独创性,表扬说“枝繁叶茂”的同学讲得形象具体。说得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喜洋洋的,看得出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学生再读课文,很容易找出“枝繁叶茂”这个特点。试想,如果只肯定找“枝繁叶茂”的同学,而批评其他同学读书不仔细,没有抓住要点,那对这些同学来说会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们创造性的火花会被浇灭,久而久之,哪里还有勇气去积极思考,坚持己见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用“无错误”原则对待学生,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错误都不能当作真正的“错误”来对待,不用“错误”、“不对”去否定学生任何思维成果。教师必须能“欣赏”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绝不能拿“标准答案”去套学生。

为创造给予学生成功评价的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问、爱问、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提问题影响教学过程。特别是对一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能解决问题,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拓宽知识领域,发展直觉思维

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很难想象,一个空洞的头脑能进行创新。众所周知“创造往往来源于灵感”,知识是哺育灵感的乳汁,灵感又表现为直觉,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鼓励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参观各种展览,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从中广开知识源泉,丰富感性经验,为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李玲

学校:福州市台江第一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