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妹:聚焦文本,提高课堂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5/2/5 9:24: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但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库,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理应为教师和学生所用,而且要用好,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功效。只有充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要进行人文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为了追求虚伪的美丽,在课堂上故弄玄虚、挖空心思最终付出的代价是使语文课变得苍白、肤浅,学生失去兴趣。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实有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在此,我谈谈几点体会:
一、在感悟体验中实现课堂实效性
低年级的选文多以韵文、童话为主,内容短小而浅显,再加上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处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教师要结合文本特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读、多诵、大胆想象和联想,以积累、内化语言及及培养语感为主要目标。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鹅》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如,《我家住在大海边》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慨。在教学中,首先我把教和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通课文、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准字音、男女生比赛有感情地读等,层层推进,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更注重在反复杜仲自读自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领会文中的意境。体会海边生活的愉悦。其次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播放一段美丽富饶的海边风光。蓝天、白云、海湾、渔船随着浪花的拍打声,逐步显现,调动学生视听器官,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大海的美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体验。这样一来,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实现我们课堂实效性。
二、在语言智慧中寻求课堂实效性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向抽象过渡,并有了一定的书面表达基础,教材的选文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含义、体验语言情感、获得语言美感。用语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提高课堂实效。语言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在不同人听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在教学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带进你所教授的内容的特殊境界之中,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每节课,如果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学生会讥讽说;“这些字我们都会读。”没有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导,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上课要讲究语言艺术,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语言,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求知欲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在和谐对话中提升课堂实效性
传统的阅读观念中力求准确地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品的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重视师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对话的阅读只是知识的转移和克隆。为此,聚焦文本,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如在理解阅读中对话,更注重让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把握课文内涵,提升课堂实效性。如学了《詹天佑》 ,教师提了一个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学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有的说:“他大胆创新,敢于采用开凿隧道的办法。”有的说“他开凿隧道时还注意根据地形用不同的开凿方法。”有的说:“他是顶住重重压力完成任务,而且提前竣工》。”……这一切以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理解。
四、在质疑交流中提高课堂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五、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课堂有效性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而且选文的思想内涵逐渐丰富,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适当对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让想象进入学生的心灵,进入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关心与体贴。补白想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没有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情节的补充。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落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体现。这种思考能否即时得到记录,就有赖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趁热打铁,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奋笔疾书。“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小孩们从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跑下来,手里捧着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鲜花。普罗米修斯蹲下来,小孩们给普罗米修斯送去鲜花,说:“是您盗取了天火,让我们吃到了最美味的食物。”他们边说边流着口水。壮小伙们端上一只香喷喷的牛,请普罗米修斯品尝,说:“是您让我们用火来烧熟食物,是您让我们捕捉到巨大的猎物,是您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有一位老人,走上前去,用他那长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普罗米修斯,感动地说:“神啊!您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我们盗取天火,让我们不受严寒的折磨,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妇女们端着一盘盘新鲜可口的水果,有晶莹剔透的葡萄,有又红又大的苹果,有香脆的鸭梨,也有硕大的西瓜,请普罗米修斯品尝。就这样,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度过了这有光明的一天。” ……
这样一个补小练笔,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得到火种时欢欣喜地的心情而且读中促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突显出来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聚焦文本,提高课堂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达到提高课堂实效性。
作者:康新妹
学校:晋江市池店镇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