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语文课,语文味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2/5 9:26:35
时下,很多专家名师都在致力于让语文课回归,让语文课从浓妆重彩回到她闲淡真实的面目。看过很多专家对于语文味的诠释,笔者愚拙地认为所谓语文课就是培养“文人”——具有人文情怀,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所谓人文情怀是尊重“人”,承认“人”,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反射到我们语文课就是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为基础共同分享的课堂;所谓文化素养就是能热爱汉语文化,正确理解运用汉语,对汉语语言有独特感受,会说“文话”,会写“文章”!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怎么让我们的语文课飘满与语文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文人”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点入手。
首先,看“文”书。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我想说在学习语文中,看书时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源头是书;培养语感需要让学生看足够的书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培养写作需要孩子“读书破万卷” 方能“下笔如有神”。连苏霍姆里斯基都说过“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不可,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看书是师生必不可少的一块敲门砖。那么,看什么书呢?笔者认为,为师者首先读书量应是学生的十倍左右,品种应当比学生丰富,既要看自己专业的教学类书籍,又要看大量的文学类书籍,还要看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儿童文学,科普类等。这样,你才能高瞻远瞩,你才能深入浅出,你才能成为一个底蕴丰厚的“文人”继而培养“文人”。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笔者认为主要看三大类,一.文质兼美的文学类书籍。其中语言优美的散文要占三分之一,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这里要说明为何语文学科需要看科普,要知道好奇心与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最可贵的情怀之一,它是人类学习与创造的基本推动力,我们培养“文人”首先就要培养热爱生活的人,看科普书就能让人对生活一直充满着激情!同时很多的语文课要以科学作为基础,如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中的部分课文。同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补充到大纲中去,因此现代学校,要把阅读科学书刊当成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学生自己选择的读物。每个年龄段的人的品味都不一样,学生也一样。在小学阶段,漫画可能是他们最为钟爱的。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漫画是没营养的零食,我曾经也一样,也禁止过,但当我看了我班孩子写的《偷星九月天》推荐稿,我折服了,他从绘画艺术,故事情节,蕴含哲理三个方面跟我分析了这套漫画的优点!所以不要低估孩子,也不要替代孩子的思维,因为与其让他打很多家长所追求的“作文选”之类的激素针,还不如让他吃些零食,少些伤害,多些情趣。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是要把关,免得学生偏食,三者的比例,笔者认为应是5:3:2,。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看书,如做批注,摘抄,速读,浏览,归纳等。总之,应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只有看了足够的文书,才有了做文人的血液!
其次,悟“文”味。“文”书固然具有“文”味,但不是看了足够的文书,就能悟得“文”味。笔者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引领孩子悟文味植入如下几味。一,人文味。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每一篇课文都是真善美的载体,语文老师应潜心感受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感知水平,继而孩子共同交流,一同感悟出文章所要体现的人文精神。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自己首先被文中雷利那一句句扣人心扉的语句所感动,但同时根据本班学生不了解战争的特点,我上课前先布置孩子关注利比亚局势,写新闻观感,让课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在课上再通过图片直观感知,对比感悟等方法,和孩子一同感受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让孩子通过本课学习在心中绽放“和平之花”!二,文学味。每一篇语文课相信都是一篇美文。因此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成了语文课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重点句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花钟》第一自然段“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一句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万寿菊,那老师问你知道“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吗?欣然是愉快的样子,词语的意思是愉快地盛开。怎么知道的?查字典,真好,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读书,使用工具书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最重要方法,大家千万别丢了这个“哑巴老师”!那生活中什么让你想到了这个词语?烟花,对了!在节日时漆黑的天空绽放着那一朵朵艳丽的烟花,多么让人欢欣,这下我们联系了生活实际就更好的了解了这个词!(板书:联系生活实际)下面我们就当万寿菊一起欣然读读这句吧!这样孩子就感知了文字的魅力!三,生活味。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实践就是利用生活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这一组关于秋天的优美词句中,学生们背下了语言文字,却无法真正领悟语言所表现出的美。但在教师布置的“寻找秋天”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在交流会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几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学生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用丰富的图画,甚至几片树叶,几张照片诠释了“金秋时节、层林尽染、天高云淡、五谷丰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意思,让优美的语言文字变成了触摸的美妙生活!
再次,说“文”言 。这里的“文”言,不是相对于白话的文言,而是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一张口就要注意想想怎样把话说得更准确,更优美,记住你是学过语文的!”所谓“语文”,应是口说为语,笔写为文!因此培养孩子说“文”言,是首要的任务。第一,要说得规范。教材中的语言为何要经过专家层层论证,就是为了给孩子起模范作用,我们应让孩子说准每个字音,用对每个字词,理好每个条理。如果出现个别不符合常理的词,一定要说明作者的意图,避免孩子在运用中出错。如在执教《触摸春天》“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我作如下处理:孩子们,文中有个词作者用错了,你能帮忙找出来吗?并说原因。 “张望。张望是向四周看,而安静是个盲童,根本不会看”“对。但真的错了吗?谁能为作者找找理由。”一个学生说“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喜欢蝴蝶她在心里想象蝴蝶飞翔的画面,她用心感受,所以她自然而然地做出这个感觉”另一个学生说“安静舍不得蝴蝶,她想多感受一下蝴蝶所以她四处张望”师“是啊,孩子们,你们真棒,你们走进了安静的世界,走进了作者的心里,理解了“张望”这个不恰当的词语。但我们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可以根据文章内涵用错词。”这样,孩子就不会混淆,再语言使用过程中才可以规范。另外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让孩子使用网络语言,那将会使我们的汉语走向庸俗!第二要说得优美。很多人说语言只是表达一种意思,让人听得懂就行。笔者不这么认为,汉语博大精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同样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避免重复单调。要让孩子感受这一点,如《花钟》中关于描写花的开放方式有“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苏醒”“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含笑一现”我就故意将这些全改成“开了”,继而让孩子对比感受,得出“说话要不重复啰嗦,更生动, 更具体”。感受这一点后就要督促孩子在表达时做到,我在日常孩子回答问题中经常进行对比让孩子知道怎么说更好,谁说话更有水平,而水平不外乎就是要他们多用好词好句。比如有一天问孩子为何喜欢《冒险小虎队》?很多孩子说好看,我就反驳说,这个词运用不恰当,因为经常形容人的外表才用好看,并且它是口语。后来很多孩子就开始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章语言浅显却生动”等。就这样,从细节处入手,从每一个词入手,让孩子说充满文艺的语言,成为口吐“文”言的文人。
最后,写“文”章。博览了“文”书,悟透了“文”味,再说一口“文”言,写一手好“文”章,应该不再话下了!但笔者要强调几点,第一要有真情实感。“真善美”是美学的标准,而作为文章的第一标准应是“真”,因为真实才有存在的意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因此,写文章一定要我们的孩子写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去感知真实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真情!观察无疑是最佳的手段。“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里斯基如是说。因而喜欢让孩子写观察日记,用他们的眼睛看待他们的世界,用他们的心感受他们的生活,这样他们的笔记录下的才是他们的真情!第二,要有童真童趣。这一点体现在文章的内容和语言上。要让孩子善于运用自己的联想,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同样是写校园的中心花坛的被修剪过的榕树,孩子们的比喻五花八门“有的像一朵撑开的大蘑菇”“ 有的像呈宝塔形的双层蛋糕”“ 还有的像降落伞”;又如写花坛的整体,孩子们的描述各不相同“中央的大榕树像众心捧月一般被周围的小榕树包围起来。”“····像是被天外来客震开了一层层···”“ 花坛是个圆形的,像流星似的。”“犹如湖中漾出的一圈圈波纹”······只有善于启发孩子发动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有这些犹如神来之笔的语言!那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其一要营造自由轻松的范围,这样才让学生有了天马行空的空间!其二,热情洋溢的评价语,这样才让学生有了“我就是我”的自信!其三,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如“作品集”“星语墙”“ 博客空间”等,让学生有了强大的创作推动力!
总之,一个思想不断丰富的语文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领进“文”书的世界,同学生一起感悟“文”的味道与内涵,培养学生说一口规范优美的“文”言,写一手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语文课的语文味!
作者:林惠
学校:福州市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