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水兰:培养学生作文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发布时间:2015/2/5 10:10:19
一、记观察日记,积累材料
老师们常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用以促进大家观察、积累作文素材,也作为平时的一种练笔。有的学生对写观察日记很发怵,非到迫不得已才写,并不是先从观察上下功夫。一次两次,总是敷衍了事,观察能力提不高,作文素材没有积累,作文自然会十分困难。
观察周围事物,不能死盯着那一样两样。我们要启发学生注意那些容易引起兴趣,但还没被注意的事物。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注意动物、植物、天气,身边的人,周围的环境,跟自己相连,跟大家有关的。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周围有许多值得观察,值得记一记、写一写的素材。
课余,我们可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到校外,到公园、街道、商店……走一走,看一看。家里家外,能做的事做一做,接触更多的外界事物,认识它们,写一写,记一记。观察的兴趣广了,日记内容不断变化,更新,作文的材料越积累越丰富,笔也越练越灵活了。
有的学生看别人观察日记写得好,十分羡慕,自己也想写几篇好的出来。有几次很努力,写的或许也不错观察,甚至还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没有耐心,不能持久,慢慢地又放松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上下功夫,这功夫要靠平时锻炼。要求学生认真地考虑一个计划,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地坚持下去。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这个负担并不重。要教导学生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平日里留心观察,碰到感兴趣的及时地记一记。此外,写观察日记要用一个固定的本子。最好就用大作文本。按照日记的格式,认认真真写下来。一个本子用完,再用一个。一篇一篇,一本一本,耐心地积累,建立自己的作文资料库。
有的学生嫌自己日记写得不好,有些日记就从本子上撕掉了,有的一个本子没用完又换一个,用过的本子就丢掉。其实,无论谁,开始的时候都写得不会很理想。也不管谁,只要认真、耐心、持久,都会越记越丰富,越写越好。
二、切实写好每篇作文
作文的能力是通过一次一次切切实实地写,一篇一篇认认真真地练,才积累提高起来的。中高年级学生,每个学生一般要写八篇大作文。每次作文都是锻炼作文能力的好机会。如果每篇作文都认真对待,从审题、选材、列提纲写成文章,以至写完后检查修改,都踏踏实实按正确方法去做,作文的本领就能不断提高。可是有的学生,平日里作文不够认真踏实,总觉得作文费劲,想偷点懒,别费太大的劲;也有的学生总怕自己写不好,想保点险,结果他们就把过去写过的作文搬出来用。比如三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四年级遇到类似的题目,就把三年级时写的作文拿来,照搬上去,重复地写上一遍。一篇作文重复用几次,连续用两三年。这样做当时似乎省了点劲,写起来似乎有点把握,可是训练作文能力的宝贵机会错过了。别人的作文能力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提高,这些学生的水平跟别人比就越差越远了。别人的文章在一次次作文中积累起来,作文内容多样,形式多样,即使是用过的内容也不断发掘新意,文章越写越好。而这些学生到了毕业前,实际上没有多少篇文章积攒下来,文章内容贫乏,形式呆板,陈旧的文章翻天覆地用烂了。别人把平时的作文系统整理,能满怀信心迎接毕业考试,这些学生临时突击,为时已晚。
教师应经常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作文尽量写自己没写过的内容,不偷懒,不畏难,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作文广泛地练一练。即使是过去写过的内容,觉得不错还可以用,也不能原样照搬,要不断提炼,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三、专心作文,一气呵成
作文是一字一句出来的。写的过程应该踏实严肃,全神贯注。有的学生则不然,写作文总是不抓紧。即使在课堂上,也不能集中精神去埋头写,而是东张西望,不时停下笔。思想不集中,思路不贯通,难怪文章内容凌乱,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如果把作文拿回家去,把作文丢在脑后。等到想起来还有作文没完成,不是天晚了,就是该交了。可以想见,这样写成的文章是难以有清楚的内容。
还有的学生,作文之前的工作没做好。审题、选材、列提纲的功夫没有。拿起笔来心中无数,犹犹豫豫不知道怎么落笔。眼看时间过去,不写不成了,于是只得想到哪写到哪,对文章自己也没有信心,不满意。写完了,怕过不了关,于是翻车,或把稿纸一团,或从本子上往下一撕,丢进纸篓,再重写。这样既耗费了双倍的时间,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教师要启迪学生明确,写一篇作文,需要一系列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一套相应的办法,还需要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在写的时候,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从审题开始,经过选材、列提纲(可以写下来,也可列在心里)再动笔,这个习惯十分生重要。
写作文,不论是课内还是在家里,都要有时间观念。通常是两节课写一篇大作文。如果是在课上写,有铃声管着。如果在家里,可以记下开始动笔的时间,推出应该完成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要坐得稳,写得用心,一口气坚持下去,一气呵成。这样思维就能够集中,思路贯通起来,脑子也好用了,笔也听话了,写出来的文章也顺多了。写完了,自己一定要读一读。课堂上,只要默读,在家里,可以朗读。读,可以发现丢子落字、写错字的地方,可以发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以至标点等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改正。文章写通顺了,明白了,再交上去,心里也是舒坦的。
四、自己修改,不断提高
有的学生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但是单靠老师还不够。如果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并且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文章就会越写越好,门道就会越摸越清了。
好的文章,不仅在写作时功夫到家,写完了,还需经过反复修改。鲁迅的一篇小说《肥皂》已经发表了还再次进行修改。仅有七千来字的文章,他竟改动了一百四五十处!他曾经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一个大作家、大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会修改作文就像学会当医生那样,首先得学会“诊断”——能找到文章的毛病。如何“诊断”?能够做到“五看”就行了。即:一看文章表达的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二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具体,选择的材料是否有价值,这些材料能否较好地表达中心思想;三看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楚,安排是否周到、严密;四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应用是否正确;五看格式是否正确。为避免“误诊”,我们必须把握每次作文训练的的要求与教材中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诊断”过程中还有一项工作要做:“写病历”与“开药方”,即加批注。批注一定要下得准确,要像医生给病人治病那样,不仅找出毛病所在,而且找到产生的原因以及根治和预防的办法。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可以教学生通过老师批改的作文向老师学习。给作文加批注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批改符号。加批注时,要尽量多用符号,少用文字。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动手术”了——改。改的形式有四种,即:删、添、调、换。删,即删去那些多余和重复的字、词、句、段;添,即添上文章中丢漏的字、词、句和标点,把不明确的或者残疾的语句添得明白完整;调,就是调整原来词、句、段的位置,使文章通顺、连贯、有条理,意思表达得周密、畅达;换,就是把词句中搭配不当或不准确不鲜明的部分换掉,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通顺、鲜明。
在整个修改过程中,必须遵循“多读”这个原则。作文写好后,先轻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索;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边读边加上批注;然后对照批注边读边改;改好后再复读检查一下,是否满意。
作者:邱水兰
学校: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