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淑英:培养语感,丰富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5/2/5 10:18:59

                 

摘要:语文是非常特殊的一门学科,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都与他们的语感有关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做法,与广大语文教师一起探讨。

关键词:培养语感  丰富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由此可见,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研究者认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应居于核心地位。既然语感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教学中,该如何挖掘课文中的语感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抓重点词、句、段,启发语感

文章的重点词、句贯穿全文,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感训练的主要内容。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强烈、真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亲人”这一重点词展开讨论:“亲人”的本义是什么?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浓于水的相依之情。还有,本课每一段的结尾,作者都用了感情强烈的反问句点明本段的中心,尤其是课文最后两句,重复“再见了”,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启迪。不少学生读完这课,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这样,启发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

二、运用形象思维,加深语感

语文中的精彩片段,语言形象,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引人入胜。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深化认识,加深语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鸟的天堂》里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教学时,教师提问:“绿叶上为什么会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启发学生思考,而后让他们懂得:因为绿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加上风的拂动,就一闪一闪地在颤动,于是从静态的绿叶中感受到生命的跃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语境,深化语感,感受到榕树勃勃的生机。再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引导学生精读“炸暗堡”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董存瑞炸暗堡的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有关语句,并结合插图,想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的英雄形象,深入体会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状态的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图像,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展示了一幅精彩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品味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情感上受到深切的感染,深化了敏锐的语感。

三、通过分析、比较,感悟语感

有比较才会去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许多的精彩文笔,其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这些地方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分析、比较,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悟出作者的用意,领会到词句的准确、精美。

如教学《东郭先生和狼》时,当读到“你这没良心的东西”时,教师在“这”后面加上“个” 字,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分量。学生在反复朗读比较之后,领悟到:没“个”字,东郭先生骂狼的话显得更有力,表示出强烈的憎恨情感。如果多了“个”字,虽然也表示憎恨,但程度就轻多了。又如《景阳冈》一文写武松对付老虎进攻时用了三个“闪”字。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这里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比较,最终品味出用“闪”比用“躲”好。因为“躲”显得较笨拙,是被动的逃开,是害怕的表现;而“闪”就显得灵活、敏捷,是主动的避开,是机智勇敢的表现。这个“闪”字用得十分传神,能更好地突出武松机智勇敢的英雄的性格。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的个性描写,仔细分析、比较,深入揣摩语句的内涵,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的敏锐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欣赏品读精彩片段,形成语感

教学中,通过欣赏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抓住文中的优美语段,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赛读等,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既积累了优美语句,又让学生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动。

如《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中描写草塘美丽景色的片段:“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一个排比句,写出了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里所呈现出的美景。学生通过诵读,揣摩品味感悟,体会到“啊”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看到小河美景时,又惊又喜的心绪和陶醉在美景中的炽热感情,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提高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积累、运用优美句段,强化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有关的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就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摘录笔记的习惯,把所读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他们在比较、判断、欣赏中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优美的,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优美语句积累得多了,作文时,自然而然地就能应用上,这样,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会积累,也要会运用。要充分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妙笔生花时,成功的喜悦会更促使他们去积累、去学习、去领悟、去体验。所以,从读到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表达、去写作,正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步骤。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陈淑英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峰尾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