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琳: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5/2/5 10:34: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哪位名人作家天生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呢?如果你向他们请教写作的经验,他们只有一个答案“多看书罢了”。可见,多读书多看书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他们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怎么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因此无论是教学现状还是社会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需要他们强化阅读,激励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该怎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阅读书籍。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快乐地进行阅读,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1、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应该从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念故事、说故事开始,培养他们阅读能力。

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给学生讲《狼和狐狸》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狼和狐狸是一对好朋友,狼性格凶狠,狐狸软弱,狼要什么,狐狸就得乖乖去做。前两次,狼威逼狐狸为它找寻食物,当狼第三次逼迫狐狸找寻食物时,却发生了……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嘎然收声,并告知学生,后面的故事可精彩呢,但我却让他们猜猜结局。在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拿出《格林童话》一书,想知道结局就看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正等着你们呢。一到下课时间,学生便纷纷涌上讲台,要求借阅这本书。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主动去进行阅读,也达到了我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人物、内容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看书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时,可介绍《安徒生通话》;教学《狮子和鹿》时,可介绍《伊索寓言》;教学《灰雀》时,可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列宁的生平故事等等。这样,学生便会在兴趣促使下,阅读有关书籍,从书中感受名著带来的魅力和艺术文化。事实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爱读乐读。

1、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至此,我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例如,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内置足够的可阅读的图书,教室四周张贴关于读书的标语,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孩子们经常看到,也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其次,我让学生轻松地享受阅读的过程。因为有些老师,总喜欢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必须完成阅读小练笔、内容摘要等一系列作业,从而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我认为应当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孩子们的识字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阅读要求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步到位。只要学生们愿意读书,无论他们的读书收获是大还是小,我们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1、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实效。因此,我经常开展“讲故事”、“小小读书会”、“故事有奖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故事有奖竞猜”。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腰板,竖起耳朵,认真听讲。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也可以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二、注重课外阅读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对各年级课外阅读要求也不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阅读,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随意地读一读;有的读了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吸取精华,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太阳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 或上网查阅 )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有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作上,以锻炼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针对书报上的某些文章重点部分,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到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运用多种感官,做到“三读,三边”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阅读的书籍,不出声、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阅读其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读书十行俱下”之说,由此可见很早就提倡速读能力。使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更多的信息。
⒋评价法。评价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

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观点或感受,可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作批注。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引发的联想等。

C、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中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好句及片断摘录下来。三是纲要式笔记,将原来较长或较深的文章用提纲的方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小文章保存下来。

4、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从教材延伸扩展。教师除了进度读好自读课本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如学了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向学生推荐《中国风景名胜》,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名胜古迹;学过《有趣的实验》,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生物小文章。

(2)从体裁考虑。中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比如神话故事,在中年级教材中都有出现过。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作品的导读。不仅要教给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懂得古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专门利用一节课,示范读书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写作时代和背景,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其中的经典部分或篇章,最后,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及思想情感,并加以自己合理的评论。

(3)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杂志,假期时间要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

(4)背诵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接触空间,了解更多的文章内容,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相对提出一定的背诵要求,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是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写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探究

 1、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思维的基础;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好问则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就会有收获的喜悦。

我在执教《掌声》一课时,问孩子们:“为什么掌声会让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呢?这两次掌声分别代表着什么呢?”学生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进行分析,就会逐渐领悟到了掌声的真正含义,这样就会激发他们思考。又如在教学《荷花》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照学习目标进行提问:“课文里为什么说一朵一朵荷花从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而不说它“长”出来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植物写活了,写得更加生动有趣了。又如在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战争时期、输血等情况知道的甚少,该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播放一段战争时期的短片,让孩子在视觉上先感受下当时战争的环境,并通过图片及文字来理解有关输血的相关常识,然后再让从课文中充分的理解,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匹配的血液对于那个受伤的小女孩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还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思考,并联系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相关句子,体会一些字词的妙用之处。这样既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环境,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启发主动质疑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而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出不懂得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通常课前我都是让学生课前先预习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字典。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做出批注,与同学们探讨,最终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可以考一考他们某句话,某个词义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多鼓励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只要经过启发,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石头呢?”“这块石头奇怪在哪儿呢?”“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一个人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解决困难,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是一个人这一生的宝贵的财富。因此课外阅读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我常常教育孩子们,读一本书时,一定要认真地把它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内容,不能只问结局是好还是坏,应该享受其中的过程。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生活中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还要随时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即一日一观察。

3、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关键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

4、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养成好的用眼习惯。对公共场所或别人的书报,要格外爱护,做到“四不”即不毁坏、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读书的同时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

最后,为了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质量,首先,教师也要多读书,只有自己是儿童读物的读者,才能成为读物的传播者和指导者;其次,要有计划性,明确各个时期的指导重点,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多读一点课外书,多积累语言,丰富课余生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效果如何,不仅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更应当行之有效的引导,两者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引导学生轻松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陈琳

学校:福州市屏山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