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腾鹰:让习作走出“创新”的阴影

发布时间:2015/2/5 14:38:32

 

摘要:时下,在高喊“创新”的口号引领下,我们小学生的习作却因创新而出现裹足不前的现象。究根溯源,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2011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尊重学生原有生活背景,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创新习作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

关键词: 习作  创新  究根溯源  返璞归真

 

前几年,学生习作最大的压力是不知道要写什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究和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发现现在学生在习作上的困惑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担心自己写的文章不够有特色,不够有新意,不够深奥。由此引发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不敢写自己立刻想到的,最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最能触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总是想着如何创新,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因为这种境地大到开篇布局,小到举例措词,无处不在。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学生习作起来举步维艰,甚而望而却步。

一、究根溯源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

先从我们这些为师者入手吧。在我们平时批改学生习作时,你若发现学生的习作中的选材似曾相识,你给习作打分时,是不是大打折扣了?在我们平时点评学生习作时,若发现学生的选材独树一帜,新鲜感十足,它是否成为讲评课上的宠儿?平时教授新课时,文本中作者别具一格的选材、谋篇布局,你是否会大加赞赏,让学生模仿练笔?……为师的评价是学生最直接的导向。而种种打着“创新”的旗号无孔不入,连孩子的习作也幸免于难。这是否陷入了作茧自缚的窘境?

可塑性强的学生,“创新”也是他们习作的理想呀!当我们欣赏着一篇篇所谓的创新佳作时,若是他人的作品,他们可谓垂涎欲滴;若是自己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向师性强的他们在下一次的习作中怎不会绞尽脑汁咬文嚼字呢?

再看看各种报纸书刊中登出的文章,高考满分作文,佳作赏析,选材呀,立意呀,谋篇布局呀……它们无一不是其中的精彩典范。就连家长都为它们呐喊助威,也让自己的孩子学学,简直到了顶膜礼拜的程度了。

主观的客观的种种因素最终困扰的将是我们可爱的学生。似乎这个问题到此无法圆满的解决,不妨让我们走进我们的2011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二、正本清源

关于习作的方法,技巧论说甚多,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在其教学建议第六条中明确写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此条建议,就是让我们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习作心态,先是内容上要贴近学生实际,也只有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他们才易于动笔,才乐于表达。哪怕他们的生活实际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只要是“我手写我心”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对待事情的态度。平常心对待习作才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平常要做的。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在习作要求上,“鼓励”一词我们可不敢夸大其词,仅仅是鼓励而已。它与“提倡”一词还存在质与量的差距。习作上的门槛,我们是不能随意拔高的。

三、返璞归真

(一)尊重选材

当我们在心中对习作有一杆秤后,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习作?在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很精辟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因为不同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同,生活中充实的内容多寡有别,他们难免纠缠于平时中最直接的见闻,习作选材难免千人一面。如:写感人事件的习作,很多老师都会抱怨,大多数学生的选材都定格在雨天亲人送伞的或雨天同学合伞回家或遇到难题同学热心相助。能独树一帜的固然是好,但回过头来思索,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最直接最亲密接触的何尝不是这些呢?只要他们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只有这样,他们习作的自尊心才会得以保护,习作的兴趣才会得以点燃。

(二)尊重立意

儿童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每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至于立意上要多深奥,多新意,多能引人深思,这还不是他们能真正把握的。“强扭的瓜不甜”,弄巧反而伤了孩子的自信心。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加入了“积极乐观”这一点,我们是否要好好解读它。只要他们的观点“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都是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培养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才是习作之道。

(三)尊重表达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提到:“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对我们学生习作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提出普遍性的要求。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选择哪些表达方式,完全由学生的个性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语文素养等不尽相同,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就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语文的人文性这一基本特点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吗?

当然放松不是放任。有些老师或许会提出疑问:这么说提倡习作个性化,就是让学生写放胆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加以限制,自由发挥?当然不是。每一次的习作前,我们老师都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明确习作的内容,要求,训练重点等,都是有理可据的。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只要我们是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安营扎寨。”总之,别因为所谓的“创新”“深度”,让孩子的习作裹足不前。只有尊重孩子们的生活背景,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多些开明,多些开放,去掉限制,去掉束缚”(黄桂林),才能激发孩子们习作的热情,放飞习作的梦想,让习作返璞归真,真正成为“表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余文森 林高明 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腾鹰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埭头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