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凤:浅谈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创设
发布时间:2015/2/9 10:10:48
摘要:本文是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立项编号为FJJKXB13-101)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让生命活力涌现课堂。课堂上我们要创造积极学习的的氛围,因为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文从尊重个体、平等对话、鼓励质疑、积极实践等方面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而构建了生命化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生命化 课堂教学 学生成长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才会让生命活力涌现课堂,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段话蕴含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模式,蕴含了新的教学方式。新课堂中的小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课堂上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去研究教学,创造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因为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创造的过程中,那么如何创造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课堂,让生命活力涌现在教学课堂中呢?
一、尊重个体——在知识的探索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
文本、音像、教室和师生等都是课堂学习的构成要素,但精彩的课堂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他们在时空上的任意延伸。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灵动,真情真实,扣人心弦,行云流水般的学习现场,创造这种学习现场的切入点是多样化的,可以从教学目标中开拓,从教材中再创,从生活中延伸,从学生中聚集……但创造这种学习现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学生个体。有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画里少了什么》一文时,他跳出了预设的圈子,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那样的学习场景特别令人难忘,“老师,我也想画。”“老师,我会画海马……”“老师,海底有海参……”画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得很流利,教师趁机板书,把海底动、植物的名称标在旁边。以此,既积累了课外知识,又为下单元学习“奇妙的海底世界”做铺垫,真是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兴趣,千方百计地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的人,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
二、平等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要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日常参加听课时,总听到个别老师满堂的“是不是”“好不好”,学生只是自鸣钟一样地适时答“是”或“好”。表面虽然热闹,其实对学生毫无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谈话方式的不同,对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也不同。在北师大版《丑小鸭》一文教学中,一生问:“老师,小鸭怎么会说话?”教师反问学生:“是呀,小鸭怎么会说话,真奇怪?谁来帮他解答?”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动物都会说话。”提问题的同学不服气,再次追问:“那为什么不用动物的‘它’,而用人类的‘她’?”“因为作者非常喜欢它,把它当作人类的好朋友了。”问题不答自解。可见课堂上不能只追求热闹、好看而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给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的契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鼓励质疑——在理答的过程中梳理学生推理的思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这样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质疑能力。北师大版《称象》一文学习中,在让学生讨论称象过程时,一生抛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可以装沙子、泥土代替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说称石头、泥沙也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或围观的人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鼓励学生质疑,使理答过程自然生成,水到渠成。
教学中,老师要“目中有人”,少点武断,多点欣赏,才能有“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老师我有补充……”的声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有自己理解的方法,有自己发现的快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语言文字,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学生的发现。
四、积极实践——在智慧的舞台上展示学生个性的灵动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语文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所以,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因为语文无所不在,它在书本里,也在书本以外的生活中。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胜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也是学语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可以启迪人生智慧,可以丰富文底蕴。学生有了独特的生活感受,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必将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灵性、有智慧的独特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和契机。
1、课前小练,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提供与语文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如古诗词、名言警句,新闻故事,典故笑话,成语接龙、美文欣赏等。因为语文知识的获得往往是零碎的,分散的,这就要靠课内外的日积月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课中展现,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地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课堂成为他们自由飞翔的空间。在教学北师大版《海底世界》一文时,我让学生来设计导言,设计板书。学生首先就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梳理课文,重组课文。我把学生请上三尺讲台后,把黑板这块沃土交给学生开垦,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的细胞激活了,用他们的口抒发着五彩缤纷的思想,用他们的笔书写着美丽的人生。
3、即兴表演。现代的学生能说会道,能歌善演。在阅读教学《丑上鸭》一文中,让学生既兴表演课文,这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这样,从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改变“被学习”的课堂为“爱学习”的课堂,让学生乐于在在课堂上飞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成功的语文课。让我们牢记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的忠告:“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把。”让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我们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的教学天地成为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参考文献:
1、张文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网
2、潘南海,《让生命活力涌现课堂》,《晋江市小学教育研究会青阳片第七届学术会年汇编》,2008年11月
作者:陈兴凤
学校:泉州市晋江池店镇潘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