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珠:浅谈游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2/9 10:31:49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常常会有畏难情绪,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让孩子在游戏中表达情感。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在游戏中发展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五、在游戏中点拨写作方法。要让游戏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要注意几项原则。
关键词:游戏 习作 运用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惯用模式是:教师命题──作前指导──诵读范文──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精神被压抑,学生的作文兴趣薄弱,没有把作文作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活动,一提到作文时紧张,有一种压抑感,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写作是一定要在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关于这一点,医学专家有过科学的解释:当身体获得充分的运动,精神放松而愉快,循环加速,肺活量扩大,血液带氧量增加,会使思想变得灵敏,甚至思想的格式也会改变,产生特殊的灵感,激发创造力。[1]专家的话告诉我们,要想开发儿童的灵感与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进行习作教学,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引导点拨、自由表达上下功夫,把习作指导融化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习作过程中。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有趣的活动,习作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习作就会变得富有情致。
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注重激发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2]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习作的乐趣,才能使其广开言路,广开思路。否则,即使教师做了最好的教学设计,若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玩中习作正合小学生的口味。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和表演成了驱散学生写作恐惧的良药,是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最佳形式。让孩子亲身参与游戏, 如进行猜谜语、朗诵诗歌、讲故事竞赛,做击鼓传花、成语接龙、老鹰捉小鸡、脑筋急转弯游戏等,通过观察,体验,形成认识观点,悟出道理,体验某些奇妙的感受,发展学生写作才能。如“神秘的传声筒”——听力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编为6个组,每组7人,每组孩子们以 “001”,“002”……“007”为代号,形成一个情报链。游戏开始:由每组的“001”情报员把得到的情报通过耳语的形式依次传递给本组的“007”,然后由各组的“007”将情报汇报给总部。游戏的目的是比赛各组耳语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游戏精彩,激烈,孩子们积极参与,在这种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他们的语流会变得十分清新和流畅,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孩子的生活就变得极其自然。这种教学也为学生铺设了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桥梁。
二、让孩子在游戏中表达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也就是说只有富于情感的文章才能让人体会到人物所赞颂或批评的内容。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是就事写事,从中体会不出小作者的写作情感,文章读来干干巴巴。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依我所见,在习作中贯穿游戏活动,不仅能使循规蹈矩的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还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表达情感,更有创造性地发挥习作功能。[3]如这样的一个游戏:在一次习作课上,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了 “大接龙”三个字。同学们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纷纷猜测:有的猜“成语大接龙”,有的猜“叠词的大接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了 “画画”二字。“画画也能接龙?”学生的兴致更浓了。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要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小组画画接龙比赛。为了赢得比赛,同学们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室热火朝天。同学们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谈感受时,他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说:“我画画不好,轮到我上台时,心砰砰直跳,好紧张哦。”有的说:“我看到小明同学站在讲台前画不出来,急得直跺脚,真恨不得跑上去帮她画。”……学生们通过活动,有了亲身感受,表达的欲望变得特别强烈。写起文章来自然具有真实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
三、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作文最苦恼的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东西可写,常常抱怨生活平淡枯燥,缺少具有新意的写作素材。其实,这是学生不善于搜集材料、不留心观察和用心积蓄所致。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而且要自觉地观察。只有这样,观察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在一次《学会观察》的作文课上,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观察了解事物可以从看、听、触、闻等方面入手。先拿出一支铅笔,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触摸说说这是什么样的铅笔,学生可以通过触摸说出铅笔的长短、质地、形状等;再拿出苹果让学生闻闻,通过苹果特有的香味学生很快能判断出示的是什么物品……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来观察橘子和橙子、柚子,让他们描述给一位蒙着眼睛的同学,让他能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猜出老师分别出示的是什么事物。特别是橘子和橙子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抓住它们的特点来描述,蒙着眼的那位同学很难判断。课堂上学生们也确实是大费周折啊。但是当那位同学通过一位同学的准确描述得出正确的结论时,孩子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
四、在游戏中发展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象。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出简单的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到了中学。“运用联想和想象”,“合理想象”,要求也就更高了。[2]但想象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创新”是具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怎样才能将想象和创新与作文在教学中才能联系得更紧密,让学生的能力在其间运用得游刃有余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教师请孩子们一起玩一个游戏:一个小写的“b”像什么?题目刚出示完,学生就立刻拿着粉笔开始在黑板上画:把“b”立着像电话、把“b”放平像山河、把“b”的圆肚子画方,那一竖,就是广播的天线、把“b”画得圆滚滚的,就像一只蜗牛,把“b”的这一竖画成螺旋线就成了他们玩的“yoyo球”……
这是一道有趣的思维训练题,孩子们的想象一下被牵引。问题“b”像什么?我们成人的思维就不会去“变”。通过孩子们的解答并在其间发现规律:是在“形状上变,方向上变,线条上变”。通过这样的变化,创新的想象不也就应孕而生了吗?
课堂是最佳老师,在游戏完毕后,教师以一篇范文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变”的方法,去改写一篇文章。原文《人与猴》:“栅栏外。一大人指着里面的猴子对孩子说:“记住,孩子!这种动物叫猴子,是专供咱们人类开心的动物。不信你看——”大人说着,摸出一包花生,朝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以滑稽的动作接住,剥开,吃掉。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开心的大人和小孩便接连不断地扔起来。大猴则不断故伎重演,或接住、剥开吃掉,或给身边的小猴吃。 路上。大人对小孩感叹:“一包花生就让猴子来回折腾。猴子这种动物自以为聪明,其实是被咱们耍了,他们还不知道,真可悲!”动物园里的大猴子对小猴感叹:“就几个转身便赚得一包花生,人这种动物自以为聪明,其实是被咱们耍了,他们还不知道,真可悲!”
经过刚才的思维训练,请学生先变题目中的动物“人与( )”;再请学生把原文中的“食物”“地点”“动作”进行更换。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写出了《人与鱼》、《人与狗》、《人与鸟》等的趣文。 然后又让学生把题目中的“人”和“猴”由单字换成了词语。作文又进行了变化。如《老师与学生》、《爷爷与爸爸》等含有对抗性的文章。 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也能够将想象的羽翼随着写作一起飞跃。
五、游戏中点拨写作方法
开展游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写好文章。在提供写作内容的同时,简单的写作技巧、方法,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指导。这样,学生既有了内容,又有了方法,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在组织游戏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内容和要求,这样才能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次难忘的活动》时,针对本班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次“扳手腕”活动,为了让学生顺利进行习作,在活动之前,教师提出要求:“1.看——比赛队员和观众的动作、神情变化。2.听——比赛队员和观众的语言。3.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对象,使他们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积极地获取写作的素材。游戏结束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当学生在叙述时出现条理不清时,引导他们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这样,学生叙述起来条理就清晰多了,内容也就更具体了。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思维,不可能有写作。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去观察,促使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有丰富的内容可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只要充分利用好游戏活动,就能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乐于表达,敢于习作。
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为我所用,要让它发挥好积极作用,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对于游戏,我们已从皮亚杰的理论中了解到,它反映更多的儿童在已有经验范围内以现有认知水平去理解外部事物的同化思维过程。对游戏化题材的选择离不开儿童,教师在游戏化面前,不妨仔细推敲一下:本次活动的主题,儿童感兴趣吗?他们已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了吗?或者他们现在的兴趣何在?他们印象深刻的经验是什么?有良好的动机刺激是一次真正游戏化的语文发生的前提。
2、目的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或者干脆本末倒置,随心所欲,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再漂亮的形式也只是花架子。所以在设计游戏时,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考虑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3、参与性原则
游戏主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角是学生,教师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并且确定游戏进行过程中各部分的难易程度,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并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时间。
4、纪律性原则
游戏中的学生是自由放松的,我们力求使学生的个性在游戏中得到张扬。但必须注意游戏规则,否则会影响效果,甚至使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例如游戏“搭云房子”,教师设计了分小组搭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学生们非常踊跃,纷纷下位,小组的人数不定,地点也不定,学生有的无所适从。接着是桌子声、喊叫声、哨子声……本来很好的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所以在游戏之前,教师必须讲清游戏规则及奖惩办法,在游戏进行中如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总结性原则
游戏不能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游戏之后,我们还要认真检验一下,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要巩固加强的地方。如刚才提到的“搭云房子”游戏,学生热热闹闹地活动之后,还要让他们坐下来说一说感受,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总之,学习是件快乐而轻松的事,学习作文亦可如此。游戏是孩子的天使,也是写作的天使。学习如同海;所学的知识如同一叶小舟;方法则是摇动小舟前行的桨。如果方法得当,那么这条承载知识的小舟便可以在海面轻盈航行。就让这“天使”伴随着每一个孩子的知识小舟远航!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8.
[2] 王仁欣,姚岭岚.家庭教育.儿童智力开发指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66-68.
[3] 林醉理.浅谈习作教学改革.语文世界,2003,12(23):57-58.
[4] 黄亢美.新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方略.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6-149.浅谈游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玉珠
学校:南安市美林中心珠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