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月娥:浅谈语感的特点和语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9 9:57:5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明确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没有良好的语感,绝不可能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 语感及其特点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具有敏锐性、联想性、直觉性、整体性、情感性等特点。

从心理角度分析语言感受是从感知开始的,整个过程包括感受、直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因素。语感也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一样,掌握了规律,就有了驾驭它的可能。语感不是高深莫测的,是可以培养的。那种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听得真、说得好、懂得深、写得美的情形,就是具备灵敏准确的语感素质。

二、 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培养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语言的品味。事实上,灵敏准确的语感能力是可培养的,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

一、 品读感悟,促进语感的形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但学生的读,不能只单纯的读,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共鸣”。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朱自清的《匆匆》是经典的作品,该怎样读出经典作品语言的味儿?我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说说这课听起来这么优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难说清楚,弄明白,因为这种美对学生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听得明白,却不知该如何欣赏。其实《匆匆》之美有很多方面,而我只选取“叠词”之美来教,因为大量使用“叠词”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那如何演绎“叠词”之美呢?这需要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磨练自己对词语的敏锐的感觉力。所以在阅读中我采用比较或换词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对比。例如: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试着把“伶伶俐俐”换成“伶俐”重读一遍,意思没变,但直观感觉,似乎少了点神韵。用“伶伶俐俐”两个叠声词组成,造成了一种跳跃感,用以表示时间流逝非常快。相比之下“伶俐”就多了几分懒散的劲儿。例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让学生先理解“涔”的意思是流汗;“潸”的意思是流泪。如果说“头上流汗,眼里流泪”美吗?不美。“头涔涔,泪潸潸”美吗?美。因为有了节奏感。还有,课文用“轻轻、悄悄”写出了太阳挪移的时候轻轻悄悄的,让人仿佛看到了它的姿态,仿佛听到它的声音。这些语言,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和有意的朗读比较,学生很难对这些“叠词”的意味有如此深的感受,再好的词语,如果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都不会化作学生语言的养料,都无法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二、积累词汇,感受语言

积累词汇,感受语言,乃是语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语感的“感”是源于所感的“语”,让学生沉浸于语言中来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现在的小学生,有相当阅读量的不多,有相当记忆积累的更少。对丰富语言材料缺少理解和领悟,连基本记忆、积累也没有,怎能有所感受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学生仅有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写景作文是一个难点,我曾经让学生写了作文,反复修改两遍,学生作文,还是语言口语化,表达不清楚,不能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于是,我重新设计教学思路,计划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一座公园,再来写作。在这之前一周,我先让学生摘抄一些有关描写花、草、树、木、湖水、亭子的精彩语段,并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当学生对这种景物描写的语言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语感,再带他们参观公园,指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模仿之前积累的材料写作,这次写作果然有较大的进步。所以,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目的的多记,使学生的语言材料和感情材料不断增加。阅读中,学生不断接触到新的词语,多次反复就会熟悉,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习的词汇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不断提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掌握了语言运用规律,学生就可能产生与作者同知同感的心理,“作者得于新,览者会于意”,为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发展个性,启发迁移

语感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硬性要求学生说的、想的、写的跟老师一样。对富有个性的思路见解,要加以肯定和引导。迁移是引导的常用方式,语感的迁移,就是把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于语言表达中。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常用这种迁移,例如:学了《桂林山水》后,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美丽的家乡》等为题,选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并要求学生写作时,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及优美的词语。

四、理性分析,提高层次

语感虽然是学生在语言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但是准确灵敏的语感形成是建立在平时对语言现象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语言环境,使语感带上更多理性的因素。这对提高语感层次非常重要,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直觉经验的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于新的语言活动实践中,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层次。

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质是直接关联的,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面对丰富的语言材料时能创造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境界,用学到的有限知识,去孕育启迪更多的能力。

 

作者: 张月娥

学校:南安市溪美中心莲塘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