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聪霞: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2/9 10:55:23
摘要: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有效呢?㈠教学目标确定要准确、合理;㈡教学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㈢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恰当;㈣教学反思要及时、前瞻。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有效性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老师过份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机械抄写教案。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呆板,学生自然也成了“书本接收器”,缺乏独立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早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有效呢?现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本人在教学设计有效性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确定要准确、合理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既要在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语文的人文魅力,又要在课堂上扎实地进行“双基”的训练,让孩子掌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这说明课堂教学的成败,是否有效,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合理。
就一篇课文来讲,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这篇课文都有哪些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有计划地落实“大纲”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主题准确地制定“三维目标”。
如:《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趋于散文形式的叙事文,文中运用了插叙、倒叙、顺叙互相穿插的写作方法,文字的叙述似乎比较零散,主线索浮于其中若隐若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驻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中东执行任务时不幸光荣牺牲,其子雷棣化悲痛为力量,为决心继承父亲遗志——热爱和平,捍卫和平,而发愤学习,自强不息。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这情愫不仅来自于雷棣对父亲的爱和无尽的怀念,更主要来自于他要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针对此学情,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初读课文是凭直觉思维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是总揽全文的进一步要求。通过感知全文,对文章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2.掌握生字词:企盼、回眸、蓝盔、殉难、泣不成声、沉浸等。(北师大版的教材在六年级的课文中“轻处理”词语部分,而抓住关键词感悟文本却是高年段阅读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这些词语作为“掌握”是有所讲究,为更好地学习文本埋下伏笔。)3.学习1—4自然段,突出重点句子教学,理解激励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文章几处描写雷棣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最能表现文章的内涵,突出重点句子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把有感情地朗读置于目标的最后一个,是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悟“痛苦”,才能“有感而读”。)
二、教学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活用”。所谓“活用教材”即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者重组,使之更适合于学生学习。如何更好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这是我们教学设计思考的重点。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笔者认为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遵循可接受性的科学原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密度适宜,循序渐进。
如:笔者在设计《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第一课时的学案时,以“企盼和平”作为本文的主题贯穿教学全程:其一,爸爸殉难之事,本身说明,唯和平方不痛失亲人;其二,爸爸临别之言和妈妈激励之语,皆为点燃儿子企盼和平之为火花;其三,蓝盔为和平之象征,将其搁置其上,意在企盼和平。根据本课文本的特点,如何更早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感悟文本情感呢?笔者大胆打破常规思维,①以文中第二然段“信”为切口,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②撇开琐文,紧抓“有关心情悲痛”的三句子,渗透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实践证明,对教材内容有效地选择、重组,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恰当
语文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让其“赋有生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以及灵活运用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提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因而不管是教法,还是学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优质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多样性: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灵活性:课堂教学活动是灵动生成的,教师应视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③创造性:教师发挥其长处,运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技巧,通过各种途径,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发挥最大功能;④综合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恰当地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如《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该师便通过有感情地读信,再现当时情境,从而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第二,把活动引进课堂。在这堂课中,教师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再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三组句子,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①以第一句为例,抓关键词,品读句子,然后由句及段;②以读为主线,读中理解。③图文结合,然后超越文本,展开想像。这样,形式多样,增加了兴趣;渗透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感为主线,读、思、议、悟有机结合。旨在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生所获得“企盼和平”的情感体验不断内化,让学生所学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有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要及时、前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中不难看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学研究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体栽。当然,反思也是一种手段,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笔者认为只有多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对每一堂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具有相当的必要性。那么,反思些什么?记录哪些内容呢?
笔者认为首先得记下“课堂生成”,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会促成课堂资源不断地生成,记下生成,能为教师进行学案的“二度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这能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效开展提供服务。其次,理应写下“精彩”,课堂上最精彩的环节应该是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的“精彩”往往能引人入胜,释然一笑。写下精彩,是为了有效的教学设计确定方向。再则,书写不足。每一堂课总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写不足,有利于教师探究、剖析其根源,加快自身成长,这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虽然在泉州市优质课现场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三名的佳绩,但笔者也留下遗憾:(截取其中一小段)本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假如多给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这个载体,多了解一些资料的话,我想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生命,更焕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标》
2、《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3、《福建教育》
4、《南安教育》
作者:曾聪霞
学校:南安市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