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发布时间:2015/2/9 11:00:36
“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一般在导入新课时进行,因为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李吉林语)。是的,一堂课象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也象一篇文章,要有妙不可言的开头。精美的新课导入,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像风帆,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生氛围,增进学生的课题意识,启动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入最佳态势。下边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课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三、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教《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哀乐,立刻把师生的心揪紧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心情的悲伤、沉痛。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
四、咏诗育词法
以诗词导入新课,能以情感人。如教《荷花》一文时,教师若能与学生一起,背诵宋代杨万里的《咏荷》一诗,就会让学生领略到荷花之美,产生一种咖啡糖的甜美感觉,并激发他们探新觅胜的情趣。
五、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云)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雨)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是天上来。(雪)大小珍珠光又亮,哂哩叭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弯。(雹子)你们真棒,看来你们都是猜谜大王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他们有关的课文”,接着我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六、设计问题导入法
有些新课,教者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如: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文,教者可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谁飞夺泸定桥?他们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他们是怎样飞、怎样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根问底,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
七、轻松谈话 自然过渡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课题。好的课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课题入手导入课文,也是别出心裁的一招。不少文章在接触课题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轻松谈话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鱼一般是生活在水中的,有谁见过生活在纸上的鱼?大多学生回答:没有。我再问:那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说鱼游到了纸上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就让我们去探讨探讨。
总之,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黄玉妹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